尚书屋文化月刊

关于文学和情感

  《CastAway》、《暗战》、《NoTouch》、《下沙》,酸酸儿的这几篇散文里,贯着一股犹犹豫豫的情绪。那天见到他本人,知道他生活经历很顺,受了良好的教育之后,现在的工作也是多数人羡慕的高薪职位。相貌堂堂,人又聪明,二十多年来听惯了周围人的赞扬,属于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类型。这样来看,他应该充满自信才对。他确实很自信,但也犹豫。我觉得这是因为诚实的缘故。上周日晚上,我们七八个文学中青年,围着初次见面的酸酸儿,询问他关于写作的想法。酸酸儿稍有点窘——换了谁也都会这样——倾听,思索,犹豫,纳闷,若有所悟,回答……我们用了好几个问题,想了解文学在酸酸儿心目中的位置。这是个容易因感情用事而引起误会的话题,询问的场景本身就含有一种暗示。如果酸酸儿当时反问:文学对于你们来说呢?我想大约有一半的答案是:最重要。其余的也会是非常重要、很重要或重要。酸酸儿想了想,老实地表示:文学只不过是自己一种普通的爱好而已。

   关于文学的话题,常常和感情联系在一起。那天酸酸儿对胡麻说:我从你那篇《信天游》里读到的是乡愁——然后紧张地盯着对方——可别告诉我不是啊!当然是。能读到感动就是感动了。但对写作来说,还有另一层:没有感动的时候,诚实地表达自己NoTouch。这就是犹豫的价值。酸酸儿不止一次地声明他有几张帖子是“心情文字”,写了发泄了就算了。他的意思是:请大家不要把这些东西当成他的作品来看。其实这些“心情文字”正是他在没有感动的时候假装感动了,被爱情、友谊、青春或者别的什么——总之是些应该打动人的、纯洁高尚的感情们。聪明自信的心理很难容忍犹豫这种消极的情绪,有时甚至宁愿选择一种虚假的颓废状态,也不肯承认自己缺少真诚。这导致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作品里充满了冷漠、自私、虚伪的形象,但这些形象却无例外地处在一种被误解的值得同情的境地。言之凿凿,掷地有声。

  所以,坦率承认NoTouch确实难得。好莱坞电影煽情。姑娘蹲下的姿势令人厌恶。不会因为抚摸而流泪了。花街?噢,“让人难忘”,“不可思议”,但也仅此而已。我喜欢《CastAway》里酸酸儿和老光相遇的情景,我们互相劝说,指指点点,在细节上得出理所当然的结论——这是聪明人的游戏。后来,聪明的酸酸儿还想接下去:“看到这里,我告诉自己,你该感动了。”但终于犹豫,“心里开始有些不踏实”。这就对了。可千万别说出什么“生活还要继续”的话来。不是结论错了,“实在太沉”。

  (老光)

  

谈谈酸酸的“换装癖”

  在看酸酸的小说时,我很容易陷入莫名其妙的境地里去,我不知道这是否是酸酸的文字故意设下的陷阱。但既然在他的几篇小说中都连续反映了出来,就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好了。

  我所说的“换装”,指的是其文本中生活状态与内心独白的强烈冲突,两者交锋而成产生的空白点,就造成其中人物的思想似是而非,尴尬迷茫。看过《作家之死》《WHOAMI》》《下一站天国》《谈谈情跳跳舞》《精神病患者》类似的主人翁对自身所处位置的索问一直贯穿始终、逐步深入。如果说《作家之死》仅仅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协和这一平常的主题,被我认为这是一种偶然的表达方式。那么,在《谈谈情跳跳舞》《WHOAMI》中,酸酸文字思想依然表现出一致性。在写跳舞、故情人离去这样的简单情节时,酸酸有意无意地将其深化,进入其内心,好似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的问题一遍遍的提出来,所以,看上述两篇段子时,人们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其情节的单一与人物的简单化,更容易被作者的笔触“拖”入他思考的旋涡中去。到了《下一站天国》《精神病患者》,酸酸就几乎完全摒弃了以往段子中现实的层面,变本加厉地“深刻”下去,将主角的内心剥露出来,而这时的内心,也不再是隐约的迷茫失意与困惑,而是纯粹的绝望与无助。

   我一直在想当酸酸把他笔下的人物“作践”到这个地步时,他的文字还要何去何从?在论坛里嘻嘻哈哈的酸酸,在文字中提出的问题不免太沉重了,谁也回答不了。他此时的文字是触目惊心的,泄露的思想尤为如此,但太过了,容易走入死角。

  (粲然)

  

Waltz的碎玻璃片

  我潜在那里静静看着waltz一点一点往版面上贴着碎玻璃片,心里揣度着他现在的境况,这么过了一两个月。

  我曾反复地研究过waltz的那些碎玻璃,看得出是精心挑选过的,有些上面有强力胶的痕迹(他似乎有把小碎片粘成大块的企图?),有些锋利的断面还被打磨过,一大堆纸质竹质丝质材料中间,碎玻璃片是突兀倔傲的。

  我是好奇的,我奇怪于waltz贴碎玻璃片的缘由,因为这好象有违他的一贯作风。

  我认识waltz很久了,早在他还不是waltz之前。只他成为waltz之后,便渐渐倾向于昼伏夜出,不易遇到。我就一次也没遇到过。

  不过如果你是个PPMM,又恰巧在某个月圆之夜,单身路过某个人迹罕至处,那还是会有很大可能的。你或许会听到一段幽幽的旋律,正诧异源自何方时,会有一名黑衣男子在从一片斑驳树影下走出来,轻轻向你躬身,温文地说:Shallwe?

  这就是我认识的waltz。至少我认为waltz应该是这样的,我甚至一厢情愿地猜想那首曲子会是chopin'sprelude,七分月光里藏着三分沉郁,曲折与美感需要符合那句诗:“阴影蒙上她的面幕,用她沉默的爱的脚步,跟在‘光’后边”。

  所以我想不通,这样的waltz怎么会突然光天白日地跑到大庭广众下贴碎玻璃片呢?

  一天一天,碎片如拼图一样零星增加起来。我守株待兔地想,日子久了,可能会看出点端倪吧。

  但他贴出的一个新玻璃片让我沉不住气了。

  开始我的手指只是顺着它看似光滑的外沿游移解读:

  “其实说起天气,这几天的天气还真是有点怪。一直不下雨,却总是有好些细小的水珠聚集在空气里,漂浮着,并不落下。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突然扑到你的眉毛、眼皮或是鼻尖上,细微微,水蒙蒙的,好象是一瓶刚拧开盖子的可乐,用大口杯埋着鼻子喝的那种感觉。在这种环境里走得久了,自己好像也有了某种错觉——仿佛不是走在大街上,而是在某个未知的别处,漂浮着。”

   紧接下来,一个茬口出奇不意地扎疼了我:“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以至于我想立刻就告诉谁去。我四处望望,身边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这很正常。”

  我马上将手缩回,十指连心,那一下的痛感结结实实,我吃惊地查看那锐利的来源,发现它不动声色地埋在“这很正常”四个字下面。

  可能是那一下的尖锐唤起了我的感觉,同时也提醒我解读waltz这些碎玻璃片所需要的细心与耐心。

  没有一块碎片相同,不规则的形状仿佛为了彰显随意与偶然。每一块都染着不同的味道和颜色,有些暗红色的小污点,我一直怀疑那是几滴血迹。

  我摆弄着这些碎玻璃,试图从不同的组合里找出一点线索。那些颇具抽象感的碎玻璃片,常让我联想到里面可能隐含的天罡阵或藏宝图。

  在我的努力下,碎玻璃的组合形成了第一个图形。

  那竟是一本破旧的电话本!“外面包裹着的塑料皮已经有了断裂的痕迹,里面写满字迹的纸也因翻看太多起了皱褶。”那电话本看起来如此熟悉,我恍然记起我也有过类似一本电话本,但后来不知道丢到哪里了。

  我皱了皱眉头,自言自语道:一本老旧的电话本有什么用呢?

  于是我着手拼凑第二个图形。

  那堆碎玻璃显示的依稀是一个男子的背影,瘦削瑟缩着,象“微风下的柳条”。

  我怀疑这就是waltz本人,但又不能说服自己。说实话,我不知道waltz长的什么样,我只认识还没有成为waltz的他:短T恤浅色仔裤,高高大大地骑着单车从阳光底下冒出来,嘴角还衔着阳光呢。我也记得他买到盼望已久的新碟,迫不急待地回宿舍试听。在耳机戴上的一刹那,脸上那种犹如瘾君子好容易吸到一口鸦片的沉醉......如今那个还没有成为waltz的少年到哪里去了呢?

  看着眼前碎玻璃拼出的图形,图中的男子“一直都如影子般沉默着。他到底在想什么呢?也许在想那只风筝。也许,什么也没想”,难道这就是那少年的下落?

  我无语了,感觉就象忽然找到了失落已久的电话本。欣喜也只能是短暂的,毕竟失落得太久了。

  然后我再无法辨别更多的图形了,抽象给想象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我无力继续如此宠杂的寻根溯源。

  我只是坐对这堆waltz留下的碎玻璃,心底疑问的不断升起,可最终没能形成那怕一句具体的问句。是啊,我能问出什么呢?我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呢?我很愿意把这些碎玻璃看作waltz投石作记般的表白,相信寻着线索必能跟上他的足迹。而他又准备到哪里去呢?

  我只能慢慢把玩这些冰冷的东西,毕竟它留过waltz的心绪体温。我可以从一长段的平滑如镜猜测下一段的细微曲折,或是冒着被刺痛的危险,让手指顺着某根孤绝的弧线兀然坠下,带着种豁出去般的果敢与任性。

  说真的,我忽然开始佩服waltz的高明,有什么东西比碎玻璃更表情丰富呢?远远太阳底下,它偶然会象刀刃般晃晃刺目。站得近时,你会看到它折射出的各种半真半幻的映象。而当你屏息将鼻尖凑离它两公分处时,那感觉是难忘的:你的鼻尖可以感觉它的寒意,你的眼睛看到它里面有个模糊变形的影子,那是你自己。

  我惊讶于自己的发现,这就想立刻告诉谁去,可是我只是站着,甚至放弃四下望望的打算。

  因为身边肯定没有一个认识的人。

  这很正常。

  (Annerose安妮罗杰冯杰缪尔)

  

  
小酸的十一张

  夜了,我在屋里小跑了十来圈,然后向将要睡的父母道了声:“祝两位身体如意,万事健康!”然后被骂回我的房间,然后我开始打印小酸的文章。   这小片子来这么几天东西却不少,我吝啬地用小五号字、行距调到12也费了我11张纸。这斯命真好,得此待遇的不过是瞎子、黑羽和YV几人。没办法谁让小酸人这么好,又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叫我姐的网友呢,我就吃亏一点吧!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我前期宣传工作和包装工作没有作到位,导致最后只有二个人(算我一个)看完小酸全部文章,怪我怪我。当然,这个问题也不算太大,这篇东西还是可以继续往下写的嘛。

  得知小酸是到尚书屋后才开始发贴的,我不禁有种想扁他的冲动。才几个月就已经发展到写诗的地步了,想我学了两年也没一首像样的。抱歉的是我不懂诗歌,所以对小酸的“夜生活”也说不出是好是坏。

  “关于蝴蝶的翅膀
     或者毛虫的死亡”
     我能唯一想到的就是过去了,过去了……

  像《下沙》、《NoTouch》这样的散文,小酸写得很轻松,也很会窜,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远了就把这样的句子放进来:

  “讲到这里,各位一定有些不耐烦了。”

  “这个简单,我们就说这个吧。”

  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窜远了:

  “还是不要说这些不着边际的话。”

  “呵,又说远了。”

  “我们言规正传吧。”

  某晚,我向姐姐说:“今天喝珍珠奶茶,在车上吐了,有粘粘的东西粘在下巴上,尴尬得我连脚趾头都红了。”没想到她回我:“信你才怪!”我随即说这不是我写得,然后她说怪不得听起来挺有诗意的。我当时终于明白,原来我说话是从来都没有诗意的。我很不服气,于是我说:“‘苍老得连眼睫毛都白了’这话有没有诗意?”姐姐想了想说是抄得不算。真赖皮!人家游泳跑步的不也都是一样的动作,一点都没改吗?法律上还没说不算呢!

  小酸所有文章里我最喜欢的是《谈谈情跳跳舞》,我几乎可以想象到主角是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用着怎样的口气在表情达意。还有一位看完你全部作品的我的同学最喜欢《下一站天国》,我问她理由,她说不出来,只是说感觉上。

  感觉上?是啊,感觉上。感觉就感觉,为什么还要凌驾于感觉之上呢?因为我们说不清也道不明,不想说那是我们真正体会到的什么,还只属于第六感和潜意识。这样的话,就有很多人看到了外星人,有很多人想起了自己小时玩沙雕的情景,有可能他们根本没去过沙滩甚至没接触过沙子。是不是真实的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某日我在网易看到了瞎子文集,今天又看到了胡麻的签名档。这两件事都让我沾沾自喜过,可这都挨着我什么事啊!

  说老实话,胡麻的《找一条艺术的理由》倒数第二段我没太看懂。据我理解,就是某杂志的宣传口号——与艺术发生关系。容易吗?挺容易!认可了它们不就结了嘛。这样你就可以说和艺术都……可让他们来一个行为艺术行吗?诸如在酸酸儿背后贴一张纸条:此人出售,价格面议。贴上个几十来年,贴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你见着了你的感觉上是什么?

  还是不要说这些不着边际的话了。

  我们言规正传吧。

  为什么会费掉我11张纸,我看懂了,小酸爱分段。这年头的网络文字除了老光谁都爱分段。看着清省,人家痞子蔡还爱空行呢!小酸,多学着点你,你现在这方面功夫还不到家,来年你出了书,一定是厚厚一本!记得!别用小五号字。

  到时候还要记得邀请我一块去吃脑浆。不对!是我邀请你!

  (不知所云)

  

A4的去向——谨以此文砸给酸儿!

  在昏昏沉沉中,看到酸儿和宝宝的头像毫无预警地变暗,甚至是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之前。怀疑是恶意的串通。怀疑而已。

  是夜。四更。我还在修改给酸儿的文章,还在想题目。忽然明白为何小不在上网一个小时后才把给他的文章发上去的缘故。这面对面的题目还真难倒众位。

    想一个叹号了事,又觉对不住酸儿,对不住他冰冷帅气的头像。对不住他骗倒众位姐姐的名字。我是最糊涂的姐姐,一直把酸儿当女娃。当成而已。甚至还在脑海里勾勒出酸儿窈窕的身影。勾勒一下而已。现在真相大白了。

  酸儿。这样可以少打一个字。

  酸儿。是第一个除了到我肩部以下的孩子们叫我姐姐的同辈人。和小不兴奋的状态差不多。吃点亏还很高兴。我打算给你用二十二张A4。

  刚看完酸儿的《春天的落叶》,回复有点不客气,是有人说的:批评才好。本来在看这篇文章前就应该把砸给他的贴子发上去的,但看完后,决定加上一段,因为我对他的认识又不一样了。其实还有一个不起眼的秘密导致我无法发出去。没有题目。偶认为酸儿是个感性化的人,他好像奉守“有观察才有灵感”这句版权归俺的哲语。在被告之文中部分人物虚拟化的时候,有一瞬间的想扁他。“扁”顾名思义,“打”,“拿砖头砸”。好像有点暴力。不过转念一想,这个虚拟也是创作的需要,是灵感的发挥,是观察后需要辅助的结果。把砖头放好,不再打扰工人们建房。

  在打印排列中。

  顺序一:《下沙》
我的房屋已经一连几天在沙尘暴的包围中昂首挺立了。黄黄的沙子和尘土肆虐,也可能是在为争地盘而决战。忽忽的,黄黄的,出去就睁不开眼,朦朦胧胧的,街上也就有原因的多了几个阿丙。《下沙》很流畅呀,特别是最后一至五段。游鸿铭这整张CD都不被音乐界就好,就除了这首《下沙》。酸儿把它和沙尘暴以及“花市”联系起来,联想很好。

  顺序二:《暗战》

  刘德华主演并以此片获得“影帝”。

  酸儿,你想让文中的女孩崇拜BEYOND,是不是因为你和他们,或者说他们和你都有点感性化呢?BEYOND可以在演唱会中为自己的兄弟泪流满面而唱不下去,台下的歌迷也跟着哭。我想,如果让你文中的她看到刘德华,她也会哭。我还想她喜欢谁不影响你喜欢她,特别是她喜欢的还是伸手不及的明星。

  《暗战》看了不只一遍,因为那个只露了三面,累计不超过十分钟的女配角。第二因为刘德华。刘德华是老了些,但不的不承认,他的演技很精湛。特别是眼神,很少有人能演的那么精明,那么狠。不过《阿虎》里的他就温柔了许多,既不十分精明,也不狠。

  顺序三:《下一站的天国》

  让我想起了我的文章《幸福的旁边》,只不过我的那篇是半喜剧,至少没有人员伤亡。有点出乎意料的结局。拿给作电台主持的老哥看,得到一句:“问问作者,能不能发在凌晨的节目档,当抒情故事,没有稿费。”不公平,我写的老哥也看过一部分,怎么不向我约稿呢?还是小不的那句话:这斯命真好。

  顺序四:《这个冬天不太冷》

  看完之后,怀疑我没打完。咦?这斯的结尾呢?有点轻喜剧的味道,酸儿,是不连载呀?

  《春天的落叶》没看到啥寓意,整文看完,不知道怎么进来的,也不知道怎么出去。修改稿……没啥修,也没什么改。不知道你这是站在哪位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我们要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嘛。

  其实,现在这些都是程式了。话里话外要拨点什么,迎合点什么,有时甩出去,就不知道甩到哪儿了。

  别老跟着王朔走,改信刘庸吧。

  其实这也是程式。还是信自己踏实。

  三个时辰了。

  怎么越看越像长篇回复呀?!

  不过,回复不用题目呀!

  跪在地上的腿酸了,趴在床上的胳膊也撑累了。题目,快来了。

  其实,酸儿比我多看了好几个季节变换呢!

  承认。

  (尚舒)

  

人们,我请你们带话给缪斯

  很想为酸酸儿写点什么,并不是说我要尽什么义务,而是希望借此能够为他也为自己找点想头,算是对彼此的生活痕迹加点色彩。我是个热情的家伙,只恨自己才学浅薄,要不然我会为全世界歌唱。呵呵!

  关于小说或者其他散文一类于我还是第二位,我始终在为诗歌奔忙,或许也将永远,直到生命中难以接纳缪斯女神的容颜为止,那时,我死了吧,但如果不是死亡导致背离,那我还不如早点结束自己。

  很高兴酸酸儿有了几首诗歌让我来砸,或许真的是命中注定了,我得为酸酸儿做点什么?我以为他写的诗歌没有放进自己的存留区,谁知道竟然还在!我在高兴之余,还有什么保留的呢?

  酸酸儿的诗歌和他的另类题材的作品一样,始终在追寻着心灵和世界的矛盾冲突之中,作为一个刚进入诗歌之门的他来说,这可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我真的当心在还没有跨越之时已经倒在门槛喘息不止了。

  不过我感觉相对小说,他的诗歌在探索精神领域时并不是象小说那样的激烈。我说的精神领域不单包括单个人的精神,还包括这个社会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发生冲撞之后所产生的广义上的精神。在他的小说或者随笔当中无一不是削尖脑袋在思索着,我尤其记得那篇混乱的《暗战》,我认为似乎还不如他的诗歌来的从容。或许这应该谢谢诗歌特定的语言以及诗歌的表现形式。从这点来说,酸酸儿的诗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就象我说的,比很多写了很长时间的诗歌玩家们都领先了一步,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我。

  我想,从他写的几首诗来看,应该属于纯诗一类。完全以感觉进行创作,以意识的流动来推动诗语言的延伸。路面很宽/和我的消化道一般/顺畅/在这个时候/如果我突然滑进左边/或者右边的车道也/无妨我想。这样的意识流动在这几句里很清晰地体现着,宁静地叙述,摒弃激情的磅礴,这以点倒是我该认真学习的地方了。

  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小雏,酸酸儿也许对诗歌还怀着本能的畏惧,所以他的诗没有多少高深的意象,心理时空也局限在狭小的地带,自然对生命对社会所蕴涵的精神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批判,因此,他的诗也就显得单薄了些(呵呵,其实这也是我的毛病)。不过,这不应该被批评,相反,我们倒要支持他的这种风格,假以时日,他自己会不断的去完善自己的欠缺。

  关于诗歌一些最基本的技巧,酸酸儿还有很多草料要去反刍。一些句行还是以正常的方式让它们去流动,而不要过多地将它们肢解,这本身就打乱了节奏,同时也使诗歌的美断然无存。点一只烟关掉/打火机看夜/在前方/一盏一盏/绽放——不要以为是诗歌就应该这样将句子随意分解,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断臂的女神真的该哭泣了。

  其他类的毛病也有,这里就不一一说了,我想诗歌这东西就象小孩子走路,先爬着,再一摇三晃地走,走的多了,也便成为跑着步子前进的成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的话:人们,我请你们带话给缪斯/我们在此工作,遵从她的命令。

  是啊,我们在此写诗,不仅要遵从缪斯的命令,还要遵从正直而赋有爱心的心灵之命令。

(丑石)

我看酸酸儿

  酸酸儿给我的印象还不错,思维比较敏捷,而且写东西比较聪明。尤其听说,酸酸儿是从近段时间才开始写段子和诗歌的,就更让俺吃惊和佩服了。想俺吭哧吭哧老半天也写不完个东东就很丧气。

  看妹妹这么追酸酸儿,俺也沉不住气儿了,下载了他的全部作品。饱读了一通。感觉酸酸儿还是有些想法的。

  但同时也感觉酸酸儿的东东好象都有点一个套路下来的,到后来不是来点小聪明就是或多或少的小风头。当然,这个毛病刚开始写很多人都免不了,包括我自己也是,呵呵。

  后又仔细考虑,感觉小酸的东东都有点象是练笔。说是小小说吧,好象从结构情节叙事等等又不太象,好象很多也超过了小小说的容量。说是短篇小说吧,从容量、叙事等方面似乎又不足。

  当然,我并非专业人士观点未必正确,在此只想谈谈个人意见。

  不当之处,还请小酸见谅。毕竟我们是老朋友了吗!

  (风中歌)

  

  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