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黄昏--拟张元干居福州一日 半根烟
那一日,他在古屋之外的榕树下坐了许久,直到乌鸦声起,他才恍然,日已近黄昏。,身里身外的世界染了个金黄透亮。他老了在夕阳下,他感到腿有些酸痛,一种老人味弥散开来。空气之中,顿然寂静下来。原先大大小小的动静全消失了,只有自己平静的呼吸。
"靖儿,"他叫着长子的名字,"靖儿"。
没有人应。
他想起清晨嘱长子和三子陪母亲去三山游览的事了,是他叫他们去的,为的就是这一日中的宁静。他想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日子该用些什么来记念呢?那个好友是忠厚的文气的人,就将整日的宁静来怀念他吧!
是去年,亦或是前年,他与他在这棵榕树下分手,两个年近半百的男人,手握着手,感觉着彼此手心里传送过来的温暖。"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你,"那男子淡淡地说,"芦川兄,我很谢你这些日子的帮助……"
被称做"芦川兄"的他亦淡淡一笑,"前途少知己,亦多艰辛,邦衡史自当多珍重。这些日子亦从兄处学得不少,受用良深,良深。"
邦衡兄不复言语,举头看了看头顶的榕树,从树干上垂下的细而多的须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们亦把岳将军给撼动了,就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坏了前朝的这群奸党,而今又来乱君铡,身为天子之臣,纵使撼不动他,也该去撼一撼他。"
他点了点头,他自己也是被朝中的奸党,"左迁"复"左迁",末了悬印返乡。"这姓秦的贼子,当得其肉而食之。"
"弟此行入京当上书圣上,请斩此奸。"邦衡兄又施了一礼。
……
有一年、两年的时间吧!他立在榕树下想着入京的好友。那一年邦衡入京时,李纲尚在世,但是远在汴京的李伯纪以一介寒儒两袖清风之身,单凭一腔热血与忠义"号师勤王",已经乏力了,无法制衡朝中的奸党。后来据说李纲上书反对议各而受到圣上的贬斥与削官,死于寒夜。
夜中,李伯纪从床上坐起,大呼"渡过黄河,渡过黄河"。
那该是十二月 午的事,他亦曾赋以寄之,也是那时际,邦衡入京了。
入京、入京,撼山撼树撼不动天子眼前的红人。
他感到脸上有些冷。
也许夜露来函,因为夜已黑了。
"梦绕神州路。怀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孤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那时邦衡兄走时,天亦黑了,他又送了他一程。诗的上阙是立在江边时赋赠的。友人相送是雅事,但是那一朝那一夜的岸上船头,总有些悲凉。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 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雨。雁不到、书为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
,恩怨相尔汝。举天白,听《金缕》。"
芦川兄送走邦衡时,是几年前的光景了,但今日里在他的忘记里,那时的夜露,那时的人事都一一回来,仿佛时光倒流。那时的词也涌上来,《送胡邦衡待制》,用的是《贺新郎》,是喜?是忧?在许多日子之后,他仍然无法体会当时的心境。
老了,也许吧!他想。于是走出榕树的阴影,向前院走去。
忽然前院一阵哗然,是他们回来了。
"爷爷、爷爷"一阵小儿的清脆的呼叫从前院传来,那一阵清亮扯开夜的黑幕,是靖的儿子,随着父亲、叔父和奶奶去了三山。入夜了才归来。
"钦臣,爷爷在这里。"
"爷爷,我们回来了。"被呼做钦臣的小儿一下子扑入祖父的怀中。"你猜我们今天在城里遇见了谁?"
"遇见了谁?"
"胡爷爷,就是去年刚从我们这儿走的胡爷爷啊!"
"是他,他怎么回来了?"
小儿仰走头,茫然地看着祖父,这是一个他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他跟你们说了什么?"
"他跟爸爸说了许多话,什么朝中的事,什么威武军判官,还有一句叫做'夕贬潮州路八千'。
我听不懂,你问爸爸去"
老人振了振衣衫,挺起腰板,他回来了,不管为什么,回来总是好的,至少有一些火种在,至少夜里不会太黑。
在灯光中,他快步走入前厅。
注:时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时张元干居于福州,李纲逝世,辛弃疾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