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屋文化月刊 |
讨论
关于《饿》 风中歌: 今天终于看了石雕的《饿》,说实话我非常喜欢这样有些夸张、荒诞的小说,感觉它可以让我想到许多东西。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石雕作为一名女性写手能写出这么有力量的文字,的确让我非常佩服。 我触网的时间不长,虽然我知道尚书屋里的扫红、西西、摩丝、瞎子、宝宝、酸酸儿等等等都是相当不错的写手,但是由于以前我一直在网大原创,所以对一起混的石雕、粲然的东东读到的多些。 这里我只想针对石雕、粲然的东东做些比较。 粲然的东东我感觉基本上都是女性文学作品,这对于一名女性写手按说也无可厚非,但是实际上要想吸引更多男同胞的注意力,恐怕不算容易。我并不反感女性文学或者女权的某些东西,但是作为男性,我对这种题材的东西,并不很感兴趣。比如说陈染、比如说张爱玲,虽然她们某些文学主张我也赞同,但是她们的作品恐很难吸引我。粲然的东西也多少给我这样的感觉,虽然《惘然记》做了某种尝试,但是归根结底我感觉粲然更擅长更易把握的似乎还是女性题材。 记得前几年,文坛上有零角度写作的提法,写作者尽量不把自己的观点、思想过多地反映到作品中,只反映生活的原生态。象池莉、方方等等记得当年就被划为此类。这样做的好处,我觉得可以以生活的本来面目或者说用一些鲜活的事实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并引起某种思考。石雕的东西多少也给了我这样一种感觉。 石雕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有些不足:比如线索有些模糊不清,叙事风格好象很杂乱,象《个体战争》我感觉主题也不算清晰,另外总是有一种行笔比较匆忙的感觉,毛毛糙糙的,当然这也是一种写作风格,比如塞林格和他的《麦田的守望者》。 我并非专业人士,有些问题看的也未必准确,只能算是一名普通读者的读后感想而已。 至于石雕,我从她的文字中,隐隐地感觉到塞林格的那种风格,由此也可见其对石雕影响之大。不过我有点怀疑石雕是否真是女性?我真的有些怀疑了。
写得满好的,
这里的文字都给我一种很朴实的感觉。
很好的文章。
和总在《芙蓉》上发东西的那个叫葛红旗的风格极为相似,而且他也写过 我想问雕兄一声:那照片是不是你十年前照的?要不你的文章里怎么会有
不会吧。看上去这么年轻这么小资的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我真是怕了。你狠啊!! ·关于《秦奶奶的粥》 粲然: 臭石雕,我很高兴在小剧场后看到你抛弃技巧写出来的文字,这样的文字看了舒服多了,嘻嘻。
石雕小妹妹,是个挺努力的小姑娘,一直都不是张扬地写着自己的东东。跟石雕接触过几次,她以前写过大量的小说段子,很多都有一定水准。我老早就劝她转贴过来,可是小姑娘却总觉得写的不好,不愿意贴过来。 石雕的《个体战争》是我比较喜欢的段子之一,我现将其转贴过来,还没有跟石雕打招呼,不知道小姑娘会不会生气,呵呵,如果觉得不好就告诉宝宝让他删掉好了:)不好意思了,石雕:)
这怎么是抛弃技巧?!
有时人如文,文如人,心态和文章总有着丝毫联系。 哦,妹头,你觉得我这新LOOK酷不酷??嘻嘻。。。
关于风格的问题,我倒是比较欣赏懵查查的观点。 我觉得多变的风格,没什么不好。尤其对于象我这样的一些初写者来说,过早地把自己局限到某个风格里,在我看来不啻于作茧自缚。 我想大家伙好象一上来就想成个琼瑶、金庸的恐怕不多吧!况且想找到自己驾轻就熟的套路来写东东,我看也未必是一时半会就能成了的事儿…… 呵呵,一点拙见了:))
看到后头,我还以为塔山进城发了财学溜了嘴,回来微服喝粥装结巴呢。结巴真是好啊,男人不结巴,那还叫男人吗?这一段最精彩:
我说外乡人,你叫啥名啊? 但是有bug: "……怎么……怎么傍晚的……太阳……像中午的……的……一样……忒……忒……忒……刺眼……" 结巴的地方不对,应该是:"怎,怎么,傍傍傍晚的,太……阳,像中午的一样忒,忒,啊忒,哦忒刺眼……" 另外,小,小猪子怎,嗯怎么成了小,噢小眼珠子了?
这什么文啊?臭?啊。 ·关于《寂寞和弦》 闪电: 悲伤的故事!很打动人。 我一直不太喜欢故事,或者说我不喜欢整个是叙述的文本,因为我认为那样不能很好的表达出人的内心世界。可看完这篇作品,我才意识到自己确实有点偏激。 结尾写的很棒。"回到住处,电话留言上有大鲁的声音,他终于卖出一幅庄木的画,虽然价钱不高,但是他想那绝对是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大鲁,你没看见我在笑吗?我早知道,我早就知道。" 到这几句话出现时,所有的悲伤被这个预先就设计好的伏笔给引发了,也将她的痛楚展现的凌沥尽至,把人一下子就给触动了。
稻草人: (以上稻草人无须回答,是我对故事的感想) 一个观点:轻松地设计死亡,意味着作者的乏力。
我想如果要坚持理想主义的话,就势必要放弃大团圆情结,你说呢?庄木的肉体也许死亡了,但是千万别说他的灵魂死了,这么说的话,这篇文章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粲然: 我看过小剧场话剧,在看石雕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就是用如此的想象将她的文字付之联想。并且寻找砸她的途径的。 很久没有看到石雕的文字了,从网大,一步步看她往"先锋"的路上走。既然称做《小剧场》,就要给她和我实践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勇气,虽然看的模糊,姑且拿自己的想法评一下:) 石雕的这个段子,我把"城市爬虫"看成是隐性谋杀和裸体的注解,在这个注解里,我们充分发现了角色的迷茫与孤独。 我要说这个注解与前后两者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好象小剧场剧中的幕后说明一样,把氛围很好的渲染开来。石雕的这个段子并不着重一个传统的情节与中心,它的断续与不连贯,其实是在潜层次上把文句中力图凸现迷茫与无所适从深化。 然而,对我自身的审美经验来说,我觉得隐性谋杀是其中处理的较失败的部分。究其原因,固然有情节老旧没有新意,更主要的是它的迷茫感因为太普遍了,甚至有点矫情与可笑。而《等待戈多》《麦田里的守望者》《变形记》等小说对石雕一直以来的作用力,依然在文中可见一斑。 然而,就算这样,我还是觉得石雕在这个帖子上有她自己突破性的进步。想石雕在很久以前曾经写过《非爱情故事--关于石雕》我希望她能贴过来让大家看看,她在这个帖子里表现了自己"先锋"后面独特的语言天分。这样的天分,在她以后的很多小说中都不再出现,然而,在《小剧场》的第二幕里,我又发现了它的端倪。
细看觉得挺好的。嘻嘻。。 呆了半天就只能说出这么一句破话了,不好意思啊石雕。。555~~~JUSTSAYSAY啦,好过一点儿不SAY那。。。 BUT,BUT,
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寂寞午后,我闲闲地翻开石雕的《青衣》,粲然一直对石雕推崇备至,我于是便一定要看,我欣赏粲然日见深厚的功力,也相信她的推崇。我于是闲闲淡淡地看《青衣》,听那像流水一样的文字,感觉的却是自己的心情在寂寞的午后的缓缓悸动。 《青衣》给我的感觉是很纯洁,很唯美,像一个没有污染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小生和花旦生涩的情感,尽管最终青衣有了"娃娃"却没有减少这种纯洁的分毫。我最喜欢 尤三姐自杀那段,她像一尊石雕那样挺立在台上,像个真正的烈妇那样将剑轻轻横过脖子,飘然倒下。村里几个懂戏的都被她感动得流了眼泪,台下的青衣也拍了几下巴掌。 小生只觉得自己的心也随台上的尤三姐死了,恨不能夺了她的剑自刎。 那天晚上,花旦一个人来到后山唱了一晚上的戏,唱崔莺莺,唱白娘子,她的声音飘得很远很远,美妙的唱腔如泣如诉,那声音飘进小生的耳朵里,他只感到一阵莫名的哀伤,也不再睡去,眼睁睁地等天亮。 我一直都很喜欢尤三姐那样爱恨都如疾风暴雨一样的女子,那是女人中的精华,是女人中的女人,而用在这里再巧不过了,那种苍凉的感觉象皱而软的水袖,被置于一个沾满灰、叠满尘的墙脚,体味无边的寂寞。看到尤三姐这一段,换做平常,我一定要大哭一场,以哀悼这不幸的爱情,然而今天不行,我的心是如此的无比寂寞,我唤不起自己的激动,因而或许更能体会那文中情丝的流动,像清清的小溪水。 可我不喜欢结局,好像生造的"戏剧化",这种结局的过多被他人重复使它失去了美感,很别扭,原本伤感的感觉到这里延续不下去了,像在戏还没有达到高潮就落幕了,空留下许多遗憾。 好象没有办法表达看《青衣》当时的心情了,只是一直有一种很流动的感觉。 2001.6.23.午后
|
2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