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 片
酸酸儿他爸
--这是一些记忆中的碎片
--但它们都是一些重要的碎片
--还有一些是本人思想的碎片
哲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世界观方面,马克思时代(或者更早以前)与唯心主义的那些争论,到现在好象已经结束了,至少没有了当时的那种热闹。世界是物质的,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好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些。科学家和一切有高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恐怕都不会对此有怀疑。即便是现在还在信奉上帝的人,大概也不会拒不承认这些。
包括辩证法在内的哲学理论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几十代人(可以说是全人类,其中包括科学家)长期努力的结果。因此,它决不是个人能够独创的科学体系。马克思这样大的人物,也仅仅只有一点点关于社会将来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之类的贡献。在他之前,唯物论和辩证法(以及阶级斗争)都已经是很完整的理论了。
辩证法自古以来到马克思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这就是: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快乐和痛苦总是联系在一起,个人或者家庭的快乐感觉不过是快乐在量上占住了主要地位,痛苦占了较少的量而已。一旦这种量发生变化,变成痛苦更多与快乐,感觉就会有质的转变。另外,还有人们常常说的,乐极生悲(所谓否定之否定)。我最近倒是亲眼见到了悲极生乐的例子。你表哥这两年生意跨了,一直没有能力养家湖口,一家人靠老婆的工资生活。在此情况下,夫妻关系自然要经受新的考验(存在决定意识!)。家庭关系里由乐转悲。悲极了,你表哥就不顾我们所有人的一致反对(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坚决要外出打工。其间历尽磨难、死里逃生也还是要在外打工。第一次在河南,上班的第一天井架跨了,差一点死者就是他。吓坏了,回来几天后又到山西一家煤矿下苦力。在那里,自己挖窑洞住,做饭等等一切都是自己,上班后到下班的时间内连水都没有喝的,苦、累、病、伤,贫穷,什么都经历过,直到同去的两个人在矿井里被塌死。你嫂子在这期间是一次次的流泪了。真是,"有它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觉得珍贵。"经历了这种极度悲哀后,现在你表哥回到家了,可以说,快乐该重现了。人生哪里有绝对的乐和悲?!乐与苦同在才是生活!所以有人说,与天奋斗其乐无情,与地奋斗其乐无情,与人奋斗其乐无情。奋斗就与艰苦联系在一起,乐在其中嘛。这才合乎自然界和社会的共同规律----哲学规律。
人生观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看法,这个问题我已经在《代沟》里讲过了。后来,还有一份《后记》作为补充。年轻人在还不懂人生时往往对人生观很感兴趣,这也很正常,因为他想(希望)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因为他要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是,于他们的经历,于他们对世间各种各样人生的了解实在是太少太有限,可以说,他们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还是到托尔斯泰那个谈论人生观的年纪再去讨论人生观为好。妈妈说,从医学上说,这是一种青春期心理障碍。我看也是,因为我当时也经历过。
爸爸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一样自以为非凡。从基因观点来说,我们是同一种。思想活跃,有深度有广度,追根究底,不随大流,叫做"怀疑一切"吧。这是好事,但也有坏的一面(这又是辩证法)。过分了,或者用的不够恰当,就会伤害到自己,或者走进死胡同。爸爸当时是能够自拔的人,自己走出了胡同,才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你想知道吗,我两个大学同学就是因为一个没有能够从死胡同里出来,结果很惨,另一个因为不能与社会很好相容,耽误了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包括误了自己最佳的恋爱时期,造成婚姻也不幸,最后还是没有乐而是只能承受痛苦。生活需要面对现实,顺其所然,争取是在一定条件下所必须的,但在没有条件时也不能自己与生活去作对。
为自己而活着,这也无可非议。马克思也说,人首先是谋生,要在解决了生活问题后才会参与政治斗争。可见,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个人主义。但也并非完全正确,情况变化了就不一样了。一个资本家在钱大大的有、一切都有了的情况下,也会为别人为社会尽力;一个科学家在名利金钱都有了的情况下,还会去为科学事业奋斗。这时他们就是在为别人为社会而活着。也许他们当初是一切为自己活着的个人主义者,但并不妨碍他们后来成为另一种人生观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