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不当先锋音乐家 林扶叠

 

  不懂音乐,所以听不懂音乐。昨天逛书店,忽然听到一团噪音,好像一个人上厕所,方便未遂。朋友告诉我,这是电子音乐。于是终于明白,电子音乐貌似先锋,实则传统到了极点,模拟的就是人类肌体自然运动的声音啊。

  曾经听说过一个名词,“绝对听觉”,意思忘了,大概是不管多么乱、多么嘈杂的声音大合唱,具有这个功能的听者,都可以从中分辨出个四五六。据说,音乐家大都具有绝对听觉,就像作家应该会写字一样。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就因为不具备绝对听觉,弃乐从文。其实,老帕错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个人不会写字,照样可以当作家,比如高玉宝;一个人耳朵背了,照样可以当音乐家,比如贝多芬。

  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贝多芬的意思。毕竟,当年我年幼无知,也曾经听过他的音乐,即使我的那个话匣子不灵光,我也知道,他的音乐不是肌肉滑动的产物。我所不喜欢的,只不过是贝多芬的一头乱发,好像三年没有洗澡。按照符号学的阐释理论,乱发象征着精力旺盛,斗志昂扬,一脸沉痛,永远指引着时代的前进方向——爱因斯坦就是因为有了一头乱发,才能够提出相对论。同理推论,贝多芬就是因为一头乱发,才被音乐爱好者推崇为英雄、斗士、时代先锋、和命运搏斗的人,等等冠冕不一而足,使无知如我者,忘记了他饿了也要找俩土豆填肚,寂寞了也要找个女人倾诉,也要吃喝拉撒睡,不关灯睡不着觉。

  还好,终于看到一本小说,日本小说家森雅裕写的《莫札特不唱摇篮曲》,没有把贝多芬当成先锋音乐家和反封建的斗士,而是给他涂脂抹粉,让他变成了一个侦探,有着几分幽默感。莫札特也是个音乐家,好像比贝多芬的名声大那么一点点,已经几百年前的人物了,除了他儿子,唱不唱摇篮曲又有谁知道?不过,据说莫札特没有写过摇篮曲,曾经有一首署名莫札特的摇篮曲,不幸被证明为伪作。

  莫札特是音乐史上的传奇,除了因为他的音乐,还因为他的死。才子早夭,美人迟暮,总是令人伤心,并且引发无数流言。关于莫札特的死,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当时的奥地利宫廷乐长萨利耶里嫉贤妒能,把他害死了。前几年有一部电影《莫札特》,就是根据这个流言拍的。小说里的贝多芬比莫札特晚20年出道,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能力超群,喜欢打听前辈们的风流韵事,对莫札特自然不能放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莫札特的私生女赛莲·菲理斯,得到了一本署名莫札特的曲谱,摇篮曲——不合乐理的摇篮曲。这个曲子的真正作者是赛莲的老爸,莫札特的密友,一个比莫札特早死一天的倒霉鬼。老婆署上了好朋友的名字,自己的作品也署上了好朋友的名字,人生如此,至悲至痛。可是,这首拙劣的曲子为什么要署上莫札特的名字?菲理斯为什么要比莫札特早死一天?莫札特究竟是怎么死的?

  和这首摇篮曲有关的各色人等,按部就班地在贝多芬眼前死去,迫使他耗费脑细胞,在舒伯特、彻尔尼(李斯特的老师)等人的协助下,发现了摇篮曲里的密码,和莫札特著名的歌剧《魔笛》对照,终于发现了莫札特的真正死因——当然是小说家言的死因。

  由小说家来写音乐家,就像用大提琴演奏电子音乐,让骡子拉火车,总有几分别扭。幸运的是,这部小说是一部推理小说,不是贝多芬的音乐手册,因而读者从中看不到鲜血淋淋的与社会和命运抗争的场面。小说是第三十一届“江户川乱步奖”(日本推理小说大奖,由著名推理小说家江户川乱步于1954年设立,每年评选出一部未发长篇推理小说)得主。江户川乱步的作品,血腥恐怖香艳,失去了推理小说的紧张有度、按部就班的味道,“江户川乱步奖”早期就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暴虐小说创作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从感官上说,大概类似于电子音乐),森雅裕的这部小说,属于日本推理小说成熟期的作品,轻松自在,挥洒自如,精巧的构思像莫札特,行云流水的叙述像舒伯特——就是不像贝多芬。

  《莫札特不唱摇篮曲》,[日]森雅裕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版,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