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屋文化月刊    
 

 

【斑竹半月谈】四月上
(安安VS老光)

  “斑竹半月谈”不让独自唠叨了,要拉至少一个人对谈。宝宝说,最好是意见相左得厉害,吵起来才热闹。这头一次我请了安安。我们俩都是那种为别人着想的人,生怕吵起来令场面尴尬,所以一旦有分歧,总是尽力向对方靠拢。大家留心的话,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很多观点不同,符合栏目要求。

光:我有个发现,平时天天上来看,觉得东西不怎么多,昨天一篇篇过,包括大家讨论的部分,感觉还是很多内容呢。我边看边想,一时还消化不了。

安:是的,有些回帖的东西甚至比主贴还要有内容,平时都被忽略过去了

光: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先谈作品。有关于作品的讨论,就跟上?我先问你个问题:这半月来,你印象比较深的作品有哪些?

安:半根烟的《锈刀》。虽然他的没有引起什么讨论,但是一个人在孜孜地贴。

光:这一篇我就没认真读。昨天为了“半月谈”才读到。《锈刀》现在写到(三),不知道后面还有多长,一般我对没写完的东西,总不大有耐心读。

安:我也是今天看了一点,还是以很快速度看的锈刀,一开始看的风格和我们整个尚书不太一样,所以我看了。

光:是有些不同。开始我以为是个童话故事,后来一看,噢,是武侠。

安:哈哈,跟我感觉一样。我自己给的评语是:似武侠又非武侠,似童话也非童话,可是还算是好看,尽管还没有完。不过我个人以为他在对这文章风格的整体把握上还没有一个定数,也可能和他并没有完全把文章在心里构图好就写有关系。

光:很可能的。这也是网络创作的一个特点。这篇小说网络语言的特征很明显。像这一句“我要睡,你不要再吵我,再吵要你死得难看。”我的印象,现在比较流行的网文,语言特点主要是古龙、周星驰、痞子蔡几个来源,也许还有王小波和王朔。

安:“猪同意吗?” “猪能不同意吗?不同意也无法表达意见啊!”“意见又是什么东东?” 当时我印象满深,我觉得现在的网文,有这么一种特点,能让你在其中找到一些好玩的句子,看起来有意思或者是蒙一下人以为满有思想的。我不是说锈刀就一定有这样的特点。不过我觉得有一点好的是,尚书屋发文章的作者中还都有自己的特点,受网络影响并不太大。

光:对《锈刀》的语言、结构等方面,我都不抱太大的希望,倒很想看看他到后来有没有什么好故事。不过话说回来,好故事也和结构有关。呵呵。

安:是的,现在下定论还早。但是我觉得他必须找到一个统一的风格。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风中歌转贴的朵渔的诗(《宿命的熊》),转贴不是主要事情,主要是他和一意孤行的探讨,看来很认真。我看他们都认真到了探讨字词上,还有丑石,算是其中一个中坚分子。

光:风中歌最近转贴了很多东西。那篇亨利·米勒的《在卵巢电车上》,我以前连听都没听过,很开眼。风中歌、丑石、一意孤行、野草、叶梦遥……其实一直都在贴诗,只是另外这些网友,西西扫红宝宝,也有我,都不怎么懂现代诗。这话说起来很有意思……

安:为何这么说?

光:诗是文学中很高贵,最文学的部分。我们对自己热爱文学是有信心的,但对诗没感觉。这不是很有意思?

安:前天我写了一首诗,被瞎子说成是很烂,于是我更对诗歌不感兴趣了。总觉得诗歌很难写。有时候我也问自己,我是不是爱文学呢?我一直给的自己是否定的答案。

光:关于诗的讨论,还有一意孤行转贴的一篇“下半身写作”的文献,沈浩波写的。我对这方面关于诗的讨论,有点怪怪的感觉。我认识一些诗人,和他们聊的时候,有股江湖的味道。看这次转过来的韩东他们的求助信,真就是闯江湖的姿态。你呢,对这种讨论有什么感觉?

安:我对你说的这种诗坛没印象,但是我觉得有时候讨论过于注重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等等。很多写作,包括诗歌,都有这种倾向,技巧性的东西很浓烈。不是说不要技巧,但是不要取巧,我是这么认为的。

光:呵呵,就像我们这个论坛,大家贴出东西来,很自然的就在讨论技巧。一种业内人士说话的气氛。这可能和大家都在写作有关吧。

安:但讨论还是必要。从诗歌说开,说到小说,老渔的《赴宴记》引起的讨论,就很值得看看。

光:在老渔《赴宴记》的讨论里,扫红的那段话,也在说这个问题。技巧和技巧背后的东西。她很困惑。

安:我对扫红的话记忆比较深。在一大片理论声中终于有一个扫红在怯生生地说自己的困惑,可惜的是到末她说羡慕别人有系统的教学可以去学习。

光:为什么说“可惜”呢?是不是觉得她不够自信?

安:不是说不够自信。而是第一,她说的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至少她看到了一些自己写时气短的时候,意识到了,也提出来了,希望解决;第二,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象我个人体会就是,我自己去发现我需要什么,比如说我看大家的讨论,我就会想,有些我以前是不明白的,那我现在看到有人在说了,我就去看看相关的内容书啊原话什么的。然后再联系自己的实践,这样就有了恍然大悟,理解更深。我看到扫红说出困惑的勇气,并不是反对理论,其实许多人的回帖是有道理的,但是,也可能我自己理论的东西看得少,我看他们有时候在借助先人的理论在论证。我觉得到底还是一种姿态的问题,我们是热爱文学的(不过我并没有给过自己这个肯定的答案),如何去爱,爱也不要溺爱了。

光:嗯,理论是双刃剑。有时候用起来很爽,有时候又太过分。不过话说回来,我认为现在大家的创作,还是显得比较单薄,这其实跟对待理论的态度有关。

安:你是指哪些方面的单薄呢?

光:就是不自信吧。大家没有勇气自己创造理论。所以总是就对别人理论的理解争论。这在学术上,或多或少有一点意义吧。但因为对理论的背景不了解,大多数的争论很难达成互相的理解。像普鲁斯特说“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试图——而且是自然地——依附于流行的哲学。”这就是关于背景的说法,但他又说“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我想他是不满意“依附”这个词吧。我们的讨论“依附”不到扎实的基础,说到最后,常常又是重复,从头讨论起讨论本身。

安:或许我们现在也不必去创造什么理论,但是至少我们不要被先人的理论吓住。我现在实在怕了动不动大家看到一篇小说就说什么这个人的小说是先锋还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

光:之所以用这些名词,也是不满足于普通语言的描述。你说不必创造理论,我倒不大同意。我认为创作是要用理论来指导(唉,这个词不好,应该是……),但是不能用死的理论来指导。说到底,就算是用理论说话的批评家吧,哪一位优秀的批评家会被一种理论束缚?就像罗兰·巴特,文章写得那么好,别人说他结构、解构,他全不当一回事,把文本拿来肆意挥霍,真是够潇洒了。理论却是沉淀下来,给后人上套子的。

安:就象昨天我看你写的《记录的意义》,或许贾樟柯拍《小武》的时候没有那些评论家那么多想法,或许有吧,反正我们没有问过他本人。

光:他当初有没有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作品中看到有了。(那个讨论我还要继续呢,不过多半是私下里。)

安:或许不是导演最初所想传达给大家的东西,或许导演所想表达的东西也有我们没有看到的。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想知道的。

光:胡麻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对艺术作品)没有感动,也许未必没有感动;感动了,就是真的感动了。我把这句话用在写酸酸儿的那篇读后感里了。

安:是的。我注意到了。

光:其实,写读后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啊。哈哈。自己写,也看别人怎么写。这里面有技巧方面的借鉴,也有关于感动的话题。

安::)说到底还是才和情的问题了。这也是胡麻在一个帖子里提到的。

光:具体的细节要复杂很多。呵呵,我倾向于把问题弄复杂了,对讨论的态度尤其如此。前些天,老渔由自己的论文,胡麻转贴了一篇,引起对王安忆和余华的讨论。当时,我很想把这两个话题揉在一起讨论。后来懒了。:(其实,这个话题很有意义。王和余差不多是当代主流文学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安:这两次讨论我印象很深,记得粲然还引了一个话,有点讨论开来的味道。不过呢,等大家当时讨论的劲头过去后再来讨论相信会思考更多,我看胡麻转的那个以及大家的讨论就学到了一些,至少我自己又看到一些东西。有时候冷一下比热着时候做好。

光:好像没看到你对这两个话题发表什么意见?

安:你没见我几乎不怎么在论坛发言么,我大多数是在看。

光:呵呵,我发现我们这里的很多人,都很自私啊。老是想学习学习。

安:哈哈,你可别这么说啊。

光:呵呵,其实我也是啊。有时候就想着,挑逗一下别人,让他们多说出点东西来。

安:哈哈,你这种是煽风点火的人。:)不过还需要有人来燃起星星之火啊。

光:最近贴的几篇小说,你印象如何?三儿的《踏破铁鞋》、秦川的《蜡毒病人》、粲然的《巫山》、瓜的两篇。

安:三儿的,网的特征好象挺强。瓜的,很奇怪,没有多少回帖,大早上闪电给了他一个回帖,可能是看他的文章费劲,不是在网上就能轻松看下来的……昨天我在看的时候对自己说,回头好好研究。

光:瓜的作品是这个特征。他好像很能耐寂寞似的。他是一网文学版的斑竹,很早的一批网虫了。现在那个版,差不多就是他的个人版了。冷清的要命。瓜的哲学气质很浓。很多形而上的东西,玄乎乎的。

安:哈哈,这就象是mikko说sieg那意思。

光:我很喜欢这一类人。

安:有时候也是一种矛盾,希望这样的人能稍微入世一些,而希望象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稍微出世一些。其实要真是象瓜这样的人入世一些后我们又会遗憾,所以就希望他们保持现在的姿态。至少这样的他们是有个性的,是鲜明的,这点在网上不容易。

光:在哪儿都不容易。

安:我发现网络是一个特别能使自我膨胀的地方。

光:哈哈,你有吗?我倒是有。不过不能怪网络,是自己的事。:)扯远了。回来。你对其他的小说还有感想吗?比如粲然的《巫山》。

安:粲然的文章,让我想一下如何措辞……

光:丑石说得好:“粲然的东西总是很男女啊。”看了忍不住想乐。

安:哈哈,我看粲然的东西总觉得很年轻,是在用她的年纪说话。

光:粲然是个伪女权主义者。

安:哈哈,又归类。你知道么,凡事一归类就有很危险的趋势呢,会让人自觉地逃避这样的路子或者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光:是。有危险,人是复杂丰富的,一归类就简单化了。或者不说归类,说结论吧。一个意思。

安:所以有时候我更倾向中性化的评论,这样可以不给别人压力,让别人去自由发挥。因为象瓜这样能自己沉下去的人不多,更多人是会因为旁人的话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改变。所以说BBS这样的地方有好处,那可以让寂寞的事情变的有乐趣起来,毕竟人是希望交流的。

光:应该是吧。所以很多很私人的东西,大家也会拿来讨论。不过这个现象,在我们这里不算明显。年轻人出没比较多的地方,这种现象就多一些。说到这里,我倒想说个印象。关于这些天论坛上的散文帖子的。印象比较深的有针儿的《打不开的门》、野草的《王洛宾和新疆民歌》、秦川的《贵阳你早》(我很喜欢这篇的味道。我只去过一次贵阳,早晨清冷的那种气息,很舒服)、西西的《你看你看你》、还有摩丝的《反潮》、干河的《诸葛孔明的自白》(这篇很有趣,典型的以己度人。不是贬低的意思。是说,他以一个当代人的心理,重新解释历史人物。安:干涸的文章我觉得象是故事新编一类的,不象是散文。)。整体的印象还是抒发私人体验的居多。

安:我认为是这样的,虽然尚书屋写散文的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总体上又呈现尚书屋的一般特点。比如说我刚看了粲然给摩丝反潮的回帖:“摸司,如果我说我觉得你这个帖子有点扫红的味道了,你会不会不高兴。当然,这表示这是我喜欢的味道:)”不是说不能这么回帖,可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造成影子的感觉,失去了体味属于TA的独特的东西。你看,我就很不满意最近酸酸儿的文章。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做“面对面”害了他,如果这样我觉得很难受。他新的《关于回忆》,不是说他不能写,我们不能剥夺别人写的权利,可是如果他自己认为这也算好的话那就糟糕了。至少这不是他的水平。还有你们上次月刊都选而独独我没有选的他的散文春天的落叶,我也认为不好。

光:呵呵,你真善良啊。

安:不是说善良,而是说我们要考虑到别人的承受能力。比如说摩丝做完面对面,我觉得她还是她。所以我不担心。

光:我倒觉得你这么想很有意思。

安:怎么说?你说说看。

光:就是说,做“面对面”能害了他。呵呵,我倒没那么自信。我觉得害一个人很难。(安:哈哈)我懂你的意思。就是说怕他容易受暗示。接受不适合他的那些东西,对不对?比如对文学的观念啊之类的。那天结束访谈。我们觉得很累。我跟胡麻说,我们真是累,又要谈论一个话题,又耽心这样谈会影响别人。比如酸酸儿说,文学对他来说,只是一般的兴趣……

安:对,我是这么想的啊,可能想的不对。

光:你知道我当时很耽心,生怕他说假话,说出来文学是他的挚爱。呵呵,还好他够诚实,也够勇气。

安:酸醋这点倒是难得。同样是对访谈的认识。在你们看来就是为了谈而去谈,准备得也很充分。

光:但在别人看来,这也可能是一场秀。

安: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说一种没有摄象机的生活其实是有摄象机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另外一种是明着告诉你有摄象机跟踪拍摄的。这个时候同一个人展现出来状态是不是不一样呢?我想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

光:我也认为不一样。摄像机是一种权力。或者推而广之,眼光是一种权力。

安:那就是了,如果先前的写,酸酸儿(或者更多人)是因为出于想写一种本能在写,然后别人告诉他,你将被关注(不仅是做“面对面”,也包括各种回帖),那么这个时候人是不是还能如从前一样纯粹地在写呢?一种可能是不那么纯粹了;另外一种是超越之后的纯粹。

光:但话说回来,明明大家在关注,却不告诉他,算什么呢?

安:所以说,我们要超越之后的纯粹,寻找一种新的支点,而不要迷恋在以前的上面。这也是我在想的,所以就说说了。

光:哈哈,如果我们真毁了酸酸儿,我还会觉得得意呢。毁了这小子!呵呵,这次再毁了粲然这家伙!

安:希望粲然能接受得起考验。

光:我希望她经不起考验。呵呵。我们以后可以把“面对面”做成一个毁人的栏目,来一个毁一个……哈哈哈。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尽快结束吧。例行工作:我最后问你几个问题,简要回答。

安:问吧,宰吧,我脖子伸着呢。

光:你觉得这些天里,最好的小说是哪篇?最好的散文?或者换个说法,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一句话理由。

安:小说:瓜的《N-Files:一个字痴的遗书样本 》,让我有新鲜的感觉,我要去看点什么出来,是让我眼睛要睁大的东西。散文:野草的《王洛宾和新疆民歌》、针儿的《打不开的门》,野草的这篇我认为突破了一种(或者说不是突破,他自己原本就是这样的)尚书屋情结,就是写自己的私人体验,他的由此及彼,放开了又收回来了;针儿的散文写得跟小说似的,慢慢铺叙开来,是另外一种味道。

光:好的,再说不喜欢的。当然,没印象的就是更不喜欢了。从这个角度说,不喜欢也是因为有你关注的东西在里面。不能说自己啊!也不准说不喜欢我,哈哈。

安:不喜欢的就别说了吧,你这个可真是难为我了,十个指头都是自己的啊。

光:呵呵,不是酸酸儿吗?直说了吧怕什么,小醋也不是小气孩子。

安:我不说吧,我说一个回帖里我比较注意的人吧。斜阳外。我不认识这个ID,但是很喜欢他的风格,就象当初看风中歌的几个帖子一样。他的回帖很直接,也有内容,敢直言,且有理,见血。尚书屋几块砖头也是不错的,一个三儿他大爷还有闪电,不过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总体感觉给我的是不是在胡闹……

光:不要撒胡椒面!表扬一个就够了,别给每个人发糖豆。三儿最近表现不好,我觉得。(安:可能他自己的事情多了吧)不管什么原因吧。回贴质量很差。

□□□□□(以下私人话题,删去653429645字)


   
  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