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屋文化月刊    
 

 

 

讨论

 

关于《饿》

风中歌:

  今天终于看了石雕的《饿》,说实话我非常喜欢这样有些夸张、荒诞的小说,感觉它可以让我想到许多东西。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石雕作为一名女性写手能写出这么有力量的文字,的确让我非常佩服。

  我触网的时间不长,虽然我知道尚书屋里的扫红、西西、摩丝、瞎子、宝宝、酸酸儿等等等都是相当不错的写手,但是由于以前我一直在网大原创,所以对一起混的石雕、粲然的东东读到的多些。

  这里我只想针对石雕、粲然的东东做些比较。

  粲然的东东我感觉基本上都是女性文学作品,这对于一名女性写手按说也无可厚非,但是实际上要想吸引更多男同胞的注意力,恐怕不算容易。我并不反感女性文学或者女权的某些东西,但是作为男性,我对这种题材的东西,并不很感兴趣。比如说陈染、比如说张爱玲,虽然她们某些文学主张我也赞同,但是她们的作品恐很难吸引我。粲然的东西也多少给我这样的感觉,虽然《惘然记》做了某种尝试,但是归根结底我感觉粲然更擅长更易把握的似乎还是女性题材。

  记得前几年,文坛上有零角度写作的提法,写作者尽量不把自己的观点、思想过多地反映到作品中,只反映生活的原生态。象池莉、方方等等记得当年就被划为此类。这样做的好处,我觉得可以以生活的本来面目或者说用一些鲜活的事实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并引起某种思考。石雕的东西多少也给了我这样一种感觉。
  
  石雕的东西我读的并不多,除了《饿》还看过《个体战争》,语言也很棒,是与粲然不同的一种风格,行云流水又感觉快言快语,尤其是在主题立意方面,似乎能引起我更深的思考。虽然石雕未必能吸引更多女性读者,但是我相信很多男性读者也会非常喜爱的,比如我。

  石雕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有些不足:比如线索有些模糊不清,叙事风格好象很杂乱,象《个体战争》我感觉主题也不算清晰,另外总是有一种行笔比较匆忙的感觉,毛毛糙糙的,当然这也是一种写作风格,比如塞林格和他的《麦田的守望者》。

  我并非专业人士,有些问题看的也未必准确,只能算是一名普通读者的读后感想而已。

  至于石雕,我从她的文字中,隐隐地感觉到塞林格的那种风格,由此也可见其对石雕影响之大。不过我有点怀疑石雕是否真是女性?我真的有些怀疑了。


林filsy:

写得满好的,
如果硬要说有缺点,
那就是作者对饥饿的态度太革命了,
而这种革命的态度有煽情的嫌疑!


果酱:

这里的文字都给我一种很朴实的感觉。
我喜欢这篇文章里描写味道的文字。


酸酸儿:

很好的文章。
不过跟朴实一点不沾边。


闪电:

和总在《芙蓉》上发东西的那个叫葛红旗的风格极为相似,而且他也写过
一篇与你这篇同样表达的作品,名字我记不起来了。

我想问雕兄一声:那照片是不是你十年前照的?要不你的文章里怎么会有
这么浓的伤痕味道。


桑葚儿:

不会吧。看上去这么年轻这么小资的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我真是怕了。你狠啊!!

·关于《秦奶奶的粥》

粲然:

臭石雕,我很高兴在小剧场后看到你抛弃技巧写出来的文字,这样的文字看了舒服多了,嘻嘻。
其实我觉得这样清新的东西不要双线叙述了,何况也没有什么意义。除了让火鸡货物瞎子高兴把之外,嘻嘻。
要保持这样的笔法,不要在选择了,其实你在我心里就是这样的啊。


风中歌:

石雕小妹妹,是个挺努力的小姑娘,一直都不是张扬地写着自己的东东。跟石雕接触过几次,她以前写过大量的小说段子,很多都有一定水准。我老早就劝她转贴过来,可是小姑娘却总觉得写的不好,不愿意贴过来。

石雕的《个体战争》是我比较喜欢的段子之一,我现将其转贴过来,还没有跟石雕打招呼,不知道小姑娘会不会生气,呵呵,如果觉得不好就告诉宝宝让他删掉好了:)不好意思了,石雕:)


瞎子:

这怎么是抛弃技巧?!
俺怎么觉得现在谁都爱把作者代入作品啊?!
这似乎变成了一种太简便的技巧了。嘿嘿。
所以,俺也觉得这种清新的东西不用双线叙述这样的技巧。
以前看过石雕几乎所有贴过的作品,发现她似乎在探索抛弃自己传统风格的各种模式。
这是好事,不过别忘了流浪的孩子最后还是要回家的,
不要在"把回家的地图丢掉的时候,口袋里的指南针也被偷走"
嘿嘿。


懵查查:

有时人如文,文如人,心态和文章总有着丝毫联系。
人既然都有着多面性,为何文章就不可以那??
变变变啊,妹头要多变变啊。。指明的路成长就失去点东西啦。。。
看着看着不就顺眼了嘛。。。呵呵。。。。

哦,妹头,你觉得我这新LOOK酷不酷??嘻嘻。。。


风中歌:

关于风格的问题,我倒是比较欣赏懵查查的观点。

我觉得多变的风格,没什么不好。尤其对于象我这样的一些初写者来说,过早地把自己局限到某个风格里,在我看来不啻于作茧自缚。

我想大家伙好象一上来就想成个琼瑶、金庸的恐怕不多吧!况且想找到自己驾轻就熟的套路来写东东,我看也未必是一时半会就能成了的事儿……

呵呵,一点拙见了:))


老光:

看到后头,我还以为塔山进城发了财学溜了嘴,回来微服喝粥装结巴呢。结巴真是好啊,男人不结巴,那还叫男人吗?这一段最精彩: 我说外乡人,你叫啥名啊?
塔……塔……塔……山。
啥?塔塔塔山?哈哈,你名字可真够长的。小珠子笑得前仰后合,怀里抱着的一只小鸡子挣脱着跳了出去。她一惊,死小鸡子!塔山,快帮我把它逮回来。
塔山喏喏地应着,猴着腰追上去,身体在拥挤的院子里笨拙地转动着。
笨,真笨,连只小鸡子都抓不住。真笨塔山。
塔山转过身,向小珠子走去。
笨塔山,你走过来干什么?抓不住鸡还不是笨?你想打人吗?
……怎么……怎么傍晚的……太阳……像中午的……的……一样……忒……忒……忒……刺眼……
哈哈哈,小珠子笑得连小眼珠子都快迸出来了。
结巴结巴,笨塔山真结巴,咯咯哒,像母鸡一样。
塔山使劲咽了口唾沫。

但是有bug:

"……怎么……怎么傍晚的……太阳……像中午的……的……一样……忒……忒……忒……刺眼……"

结巴的地方不对,应该是:"怎,怎么,傍傍傍晚的,太……阳,像中午的一样忒,忒,啊忒,哦忒刺眼……"

另外,小,小猪子怎,嗯怎么成了小,噢小眼珠子了?


玄一:

这什么文啊?臭?啊。
还好意思拿出来献宝。嗯啊,那石雕啊,听VICTOR说你是他徒弟嘛,
那天还给了我个网址要我去看看你的大作。
呵呵,我的眼珠子立即变小了。呵呵,不是大作,该成作是小作啦。
你不服气是吗。
嗯,为文之道究竟是什么?
毫无理性毫无思想?
文坛养你这帮子人真是够蠢的做法,呵呵,他还有一点聪明,那就养了些比你稍强一些的人物。
嗯,你的文风趋于平凡,应该说是作为一个小市民而应有的风度,做人呢,难道就是为大众而活?亿万人之中唯独你自己可以控制自己,这该是如何的伟大。
作品要的是求新图变,而并非在前人足迹循流而上,甚至说只在原地打着水飘飘根本没什么变化,更多的却还是在退步。
文坛凋零,其实尽由你们这些自命超然文风第一的家伙所带起来。
多而杂,杂而烦乱,烦乱我就砸了再说。
依我个人力量,呵呵,还是有些单薄,只是对于文道,玄一是用生命倾注在文道的追求中,须要的是能见到文坛新生力量的诞生,然后与之携手,共图一个新文化运动,而致来改变这个委靡不振的文坛。
你的文小家气息极重,乡土之意甚浓,人言你腻,呵呵,我还觉着高评哩。腻么有哪一点可以让人觉着不错?看你的小说,土气不堪,粗俗之意浓于其颜,翻来复去就懂得去附合大众,个性都没有还想混在文学?玄多少无言,算啦,你笨是你的事,我只是看到砸石雕,那我就上来砸砸你。
还有,我说句实话。你的文其实我要砸起来很难,因为操你这种文风的多不胜数我真能怎么说?我真能怎么砸,虽然庸才一片,但联合起来的威力可不容小视,就是蚁多也能咬死象啦。更多时候,我却会为了挑战自己,一伙庸俗之辈,先迎战再说。
呵呵,还是赞你一句,你的文思想空洞,文字粗俗,然而在一大帮子操同样类型的孩子中,幼稚之心又小了些,哪天你看到韩寒,过去指着他胸口道,我在,你可以走啦。
呵呵,哈哈。

·关于《寂寞和弦》

闪电:

悲伤的故事!很打动人。

我一直不太喜欢故事,或者说我不喜欢整个是叙述的文本,因为我认为那样不能很好的表达出人的内心世界。可看完这篇作品,我才意识到自己确实有点偏激。
我很感兴趣的是这篇东西的分段。虽然它在故事上没有明显的分隔,但每一次一个新人物的出现,就会明确的告诉读的人,事件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让人看得很清楚。

结尾写的很棒。"回到住处,电话留言上有大鲁的声音,他终于卖出一幅庄木的画,虽然价钱不高,但是他想那绝对是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大鲁,你没看见我在笑吗?我早知道,我早就知道。"

到这几句话出现时,所有的悲伤被这个预先就设计好的伏笔给引发了,也将她的痛楚展现的凌沥尽至,把人一下子就给触动了。


mimi:

稻草人:
你为什么要让庄木变成"行尸走肉",为什么要让庄木的灵魂死去?我很不满意,很不满。我不满意死亡的设计或死亡的真实。对付不了一个人,就干脆让他死掉,剥夺他说话的权利,这是不公平的,不能假上帝之手。
我喜欢:
庄木健壮如牛般活到100岁,卖了很多画,是个自由艺术家,非常的得意。
庄木继续与友友相爱;
庄木离开友友了;
友友离开庄木了;
庄木与友友的关系如"行尸走肉"了;
庄木在友友生命中刻画出哪些痕迹?就算他们相隔万里也不能相忘,也许,这种刻画无关爱情。

(以上稻草人无须回答,是我对故事的感想) 一个观点:轻松地设计死亡,意味着作者的乏力。


石雕稻草人:


记得以前听摇滚的时候知道了那句名言,在变老之前死去,事实上,值得我们扼腕怀念的也正好是那些早逝的人,我总有个自私的想法,让那些搞艺术的人在变成个老梆子之前要么隐居要么升天。庄木是我喜欢的人物,安排他的死亡当然不是因为对付不了他而要他闭嘴(这么说实在有点白色恐怖)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这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能够表达我当时面对现实的矛盾心态,庄木代表了理想的一面,但是不能靠理想吃饭,这就面临选择了,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放弃某一边或是怎么样,如果如你所说让他健康地活到100岁,他也许就真成了个陈逸飞赝品制造者(我是真的很讨厌陈和他的作品),那我还不如让他夭折,至少在此刻他还是圆满的。我的想法是他的灵魂不再只体现在他肉体的存活上,而且据我所知,一个真正的自由艺术家是不可能卖掉很多画的。

我想如果要坚持理想主义的话,就势必要放弃大团圆情结,你说呢?庄木的肉体也许死亡了,但是千万别说他的灵魂死了,这么说的话,这篇文章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关于《小剧场》

粲然:

我看过小剧场话剧,在看石雕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就是用如此的想象将她的文字付之联想。并且寻找砸她的途径的。

很久没有看到石雕的文字了,从网大,一步步看她往"先锋"的路上走。既然称做《小剧场》,就要给她和我实践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勇气,虽然看的模糊,姑且拿自己的想法评一下:)

石雕的这个段子,我把"城市爬虫"看成是隐性谋杀和裸体的注解,在这个注解里,我们充分发现了角色的迷茫与孤独。

我要说这个注解与前后两者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好象小剧场剧中的幕后说明一样,把氛围很好的渲染开来。石雕的这个段子并不着重一个传统的情节与中心,它的断续与不连贯,其实是在潜层次上把文句中力图凸现迷茫与无所适从深化。
这在处理上可以说是成功的。

然而,对我自身的审美经验来说,我觉得隐性谋杀是其中处理的较失败的部分。究其原因,固然有情节老旧没有新意,更主要的是它的迷茫感因为太普遍了,甚至有点矫情与可笑。而《等待戈多》《麦田里的守望者》《变形记》等小说对石雕一直以来的作用力,依然在文中可见一斑。

然而,就算这样,我还是觉得石雕在这个帖子上有她自己突破性的进步。想石雕在很久以前曾经写过《非爱情故事--关于石雕》我希望她能贴过来让大家看看,她在这个帖子里表现了自己"先锋"后面独特的语言天分。这样的天分,在她以后的很多小说中都不再出现,然而,在《小剧场》的第二幕里,我又发现了它的端倪。


懵查查:

细看觉得挺好的。嘻嘻。。
BUT,追求语言上的独异,有时读起来让人觉得累赘和别扭了些,I想,这也是我头一回看时,没想继续看下去的原因。

呆了半天就只能说出这么一句破话了,不好意思啊石雕。。555~~~JUSTSAYSAY啦,好过一点儿不SAY那。。。

BUT,BUT,
但还是没看明白他们怎么算做是一剧场的,只是相同的灰调布景而已啊。这就是你的问题那,没倒得让我明白啊~~!:)


·关于《青衣》


丛林:苍凉水袖话青衣

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寂寞午后,我闲闲地翻开石雕的《青衣》,粲然一直对石雕推崇备至,我于是便一定要看,我欣赏粲然日见深厚的功力,也相信她的推崇。我于是闲闲淡淡地看《青衣》,听那像流水一样的文字,感觉的却是自己的心情在寂寞的午后的缓缓悸动。 《青衣》给我的感觉是很纯洁,很唯美,像一个没有污染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小生和花旦生涩的情感,尽管最终青衣有了"娃娃"却没有减少这种纯洁的分毫。我最喜欢

尤三姐自杀那段,她像一尊石雕那样挺立在台上,像个真正的烈妇那样将剑轻轻横过脖子,飘然倒下。村里几个懂戏的都被她感动得流了眼泪,台下的青衣也拍了几下巴掌。 小生只觉得自己的心也随台上的尤三姐死了,恨不能夺了她的剑自刎。

那天晚上,花旦一个人来到后山唱了一晚上的戏,唱崔莺莺,唱白娘子,她的声音飘得很远很远,美妙的唱腔如泣如诉,那声音飘进小生的耳朵里,他只感到一阵莫名的哀伤,也不再睡去,眼睁睁地等天亮。

我一直都很喜欢尤三姐那样爱恨都如疾风暴雨一样的女子,那是女人中的精华,是女人中的女人,而用在这里再巧不过了,那种苍凉的感觉象皱而软的水袖,被置于一个沾满灰、叠满尘的墙脚,体味无边的寂寞。看到尤三姐这一段,换做平常,我一定要大哭一场,以哀悼这不幸的爱情,然而今天不行,我的心是如此的无比寂寞,我唤不起自己的激动,因而或许更能体会那文中情丝的流动,像清清的小溪水。 可我不喜欢结局,好像生造的"戏剧化",这种结局的过多被他人重复使它失去了美感,很别扭,原本伤感的感觉到这里延续不下去了,像在戏还没有达到高潮就落幕了,空留下许多遗憾。

好象没有办法表达看《青衣》当时的心情了,只是一直有一种很流动的感觉。

2001.6.23.午后

 

   
  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