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 飞扬霓裳
评论:从第四节开始有一种从高空坠落的感觉,这不是夸奖。前三节营造的气氛和相对还紧凑的结构全被破坏了。第五节的破解完全受到了第四节的限制,有些磕磕绊绊的象是例行公事,使篇小说没有了回味。其实更多的抛开一些现实,不要去纠缠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许更能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脚踏实地的天使是飞不起来的!

《背书》《你在吗?》《为了更好地相爱》《在海边》 郁夫
评论:风格都很类似,感觉上更象一个类似于安妮宝贝一样的女人写的,应该很讨小女生的喜欢,可惜的是尚书屋这种女生太少了。与其不断的重复,不如花力气写一个长篇,那样会更过瘾,对自己对这种类型的文字都是一种突破。
扫红:这篇小说,写得很从容,或者过于轻松? 我从里面看到了过程,动作,却没有看到爱。 ——《背书》
扫红:主动寻死的人是不会这么矫情的。 这一篇没有支点,比较空。——《你在吗?》
扫红:忽然想问一声:这也是你想要的一种结局吗?你刚发的这几篇小说,有种基调是一致的,叫人窥过去,你的心底似乎有一种低低的回旋。被压抑的,好象是你。

《不严肃主题》霓裳云影
评论:失于罗嗦,似乎作者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对作者这种沉溺是舒服的,对读者却真的有不“严肃”的感觉了。将人物独立出来是个好的手法,但写下来却没能很好利用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构建一种立体场景。人物和作者的同一化,不但丧失了冲突,也是叙述罗嗦的一个原因。
花边:云姐姐我喜欢你的“这是我的叙述中为数不多的用引号圈起的对话,因为雨浸的呢哝糯语实在好听,引号去掉,声音变会形销骨立,这样的美感我与王叶是相通的。 ”——这句的比喻可以说是你小说的骨头,把和别人相同的小说内容撑起来了 在你的文章中还是可以充分的看见你的审美与你的性格趋向。 这个段子很有可能写成时尚刊物片段的嫌疑,你的诗歌才能恰当的补充了它。但这还不能说你写了篇好小说,即使里面的语句实在诱人
闪电:确实很不严肃。 文字方面可说是无可挑剔的,但这仅能说明写者的功底。全文似乎是以意识的流动来推进的,按道理说我应该是非常喜欢的,可恰恰相反。文字间总潜伏着一丝让我讨厌的轻浮,我不知道这是写者在落笔时带着此种态度,还是根本这就想传达的情绪,以至于我看的时候很难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看,更象是在看某个小资的梦呓。写者很注重写出对某些所谓高尚精神享受品的看法,而且格外的多,好象已经站到了比文本更高的位置上,而文本只是为了这些东西能表达出来的载体。“尼采喜欢与哲学家纠缠“永劫不复”,那些漂流过的事情究竟是走了还是在重演,无休无止象是癫狂的幻念,有毒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与血肉生长在一起,它会以光的速度萌芽生长,参天蔽日,让生命幽冥昏暗。米兰?昆得拉说那是一个永远隆起的硬块,再也无法归复自己原有的虚空。王叶是不是就这样被硬块卡住,他那晚在酒吧的光怪陆离中异常的阴霾,我看到了那是一种负荷,压着他生活并得以重新再塑造的负荷,不夸张的说,这样的王叶颓废的有型,或者是有型的颓废。 ”象这样的段落就是典型。多一句,这个段落的嵌入很僵硬。 我管你是谁,不顺眼就砸!(呵呵~~别介意,我就这德行。)
霓裳云影:我只是单纯的写自己想写下的文字,不会更多的技巧,本文也不想去说明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在表现一种人生活着无奈的情绪,特别是30而立的男人怅然,惶恐,不确定性,逃避而无法去严肃对待自己的无奈。但也许我无法去用意识和似有似无的情节去理清线索,所以我该挨砸了,5555,心有戚戚焉

《蚕破》霓裳云影
评论:营造了一种很纯粹的气氛,但也仅仅是气氛,就象饭菜的香气出来了,却没有让人们看到更没能吃到。过多的借用了外在的东西,没能很好的发掘故事本身,显然还是功力不足吧。另外觉得这篇有些向苏童的风格,不知道是否仔细阅读过。
闪电:文字上象残雪的,内容上象安妮宝贝的。一直把人压在水底,末了也没让人吐口气不说,给人留下的除了恶心,什么也没有。
霓裳云影:在写的时候是按照两个人来写的,写后才发现可以按照一个人来思考。即深院的“我”和现代的“我”,还有一条线是深院里过去的“静子”和现代的我所爱的他,他也是“静子”。每个不同时间和性别的“我”都在寻找着生活和人存在的本身的意义,他们都需要宽恕和平和的生活,这是一种生活姿态,但是我们常常陷入自己设置的陷阱。“蛆”实际是是指父亲在迟暮之际,对我的母亲、过去人生和腐烂的记忆的忏悔,所以才希望通过我的镊子得到我的包容和谅解。可是我做不到宽恕,所以生活也无法宽容我,结局只能毁灭一切。“性惶恐”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自我否认和不确定,即使面对着自己可以放逐的人,也无法身心的投入,所以“对面的人”之前的试验品都是对自我更深层的折磨。其实对面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另一个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仍然在惶恐,为什么?因为我也陷入了病态的陷阱。所以,学会宽恕的生活:)

《小提琴》藏锋
评论:有潜力,极好的潜力,但也仅仅是这样了。

《梁山伯和他的故事》那么南
评论:写的废话太多 过多的定论 定论基础上的定论 过多的比喻 过多的主观判断 这不象小说更象是感性的一塌糊涂的论文
扫红:
  我是个比较感性的读者,对于我喜欢和接受的东西,就会替它自圆其说,比如:这篇小说中有的地方交待不清,我就觉得,为什么一定要交待的那么明白呢?作者最想要说的说出来了,他把他觉得是重点的地方讲述清楚了,事情就是交待了。这种人往往主次分明,该下笔的地方一定不会吝惜笔墨,旁枝末节也一定不会浪费笔墨,以此推,他生活中也该是个会取舍的人吧?扯远了。
  这篇小说,我觉得归到底,是在写一个“爱”字。关于爱本身的思考和体验,并且他把爱从所有的周边事物里抽离出来,还原到爱本身,滤掉了所有后世用来衡量爱的尺度:门户、相貌、高低、环境,甚至性别。“爱”,它究竟是什么,一种情感,它的发生,当“爱”不附着在任何表象上时,它本身是什么。这篇小说不单是写一个“爱”字,最重要的,是记录了那么南自己的思考。那么南的思考是一种还原式的思考:让一切事物和名词还原为事物本身,天地一出现时,这些事物是什么样子。它们不附着任何后世对它们的潜移默化,没有后世加给它们的姿态,这个时候,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自己比较喜欢这种去究竟的思考,我觉得这种文章衷于自己,有种诚实在里面,它值得人好好看一看。可是这篇文章发出来,点击率低,没有什么人看,我觉得可惜。甚至在天涯,看到有人以能够把它看完而觉得自己了不起,有耐心,真有些痛心。文章写出来不容易,好好阅读,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再扯远了,为什么这篇文章没人读,那么南很少来尚书屋也是一个原因,人们更多的是愿意看自己相熟的人的文章,比如粲然的熟人多,来得勤,她的贴子先不管是什么内容,点进去看了再说。这样很容易错过好的作品,也很容易让有才气的人淹没。或者大家再宽容一些,对于不相熟的作者与作品,也给于同样的关注,给作品与自己一个合契的机会?
瞎子:要论到感性,恐怕俺比你尤甚。但俺倒没觉得这篇有如何出色。也许是俺自身的问题,对于这种行文方式总觉得看不进去──这么说罢,觉得它不好看。自己现在看小说,如果作者是专注于自己内心而不是情节的话,好象总进入不了状态,相形之下,现在自己比较倾向于那种无动于衷用情节来表现作者意图的文字,而不是自己跳出来。其实很难说这到底是好是坏,也许是类似痛哭之后的一种疲惫。一种不动声色的表层下面掩盖的未知的惊心动魄£永远比可以看见的要让人心悸得多。
3:
看是看了,却不肯花力气来评论。算得上是一部好作品,但是同一类的东西看的太多反而觉得不过尔尔,但是觉得这么来描述这么来颠覆一个故事有意义吗?小说的语言我很欣赏,我个人觉得南只是玩了一回技巧而已。
reject:
针对《梁山伯和他的故事》的呻吟(一)
我打算零零散散说一下,不打算就哪一个点深入,而且,现在很晚,我也不能保证一觉醒来之后,还有没有心思,所以我也不能保证你们能够见到这个东西。
扫红说是爱,我觉得确切的说是思念,无论是邂逅,双目相投,亲密,送别,主要说的都是那种丝丝缕缕的骨肉分离之后的思念。爱,可以是水乳交融,也可以是疏离后身体一个轻微的冷颤。两个人亲密无间,目光里只有对方,世界化作背景噪声,没有任何意义,也许只是我抚弄一下你的下颌,你轻轻伏在我的胸膛;也许是相互四肢交缠,紧紧箍住对方,化为一体,抵死缠绵。这是爱的紧密,可是,你二人坐在在夕阳下的草丛里,逆着绚目的夕阳你看到轻轻嬉笑的对方,突然觉得一种不可克服的距离横亘在你们中间,于是不自禁有些辛酸;这是亲密无间转而体验到一种疏离。也许你行走在山间,只有鸟儿在啁啾,溪水在轻流,世界化为一种寂静的压力加在耳鼓,于是你觉得有些悲伤,这是疏离,然后,你细细的整理他给你收拾的行囊,一样样检视着物品,你感觉一种紧密相连的欢欣,这是疏离中的紧密。
针对《梁山伯和他的故事》的呻吟(二)
显然这里都是些干货,那么南将许多领悟和思考,主要是对某一种境况的玩味,直接的抒发出来,而甚至不屑于交待故事的前因后果,和事件的细节。
同张炜的《外省书》一样,这里陈列的都是干活,我的意思是说,它不是技巧堆砌的水货,这里,我们有好些写手有着游刃有余的技巧,他们可以娴熟的炮制一篇篇小说出来,而只需要把许多程式化的东西变变样子添进来,这些作品都很流畅,然而都有点干瘪,我的意思是说,看
过也就看过了,过一礼拜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思考是一种乐趣,交流是一种享受,创作是一种冲动,呻吟是一种堕落。”
很舒服的姿态是躺着,站起来就要花点力气;呻吟是自然而然的,憋着就是逆着身体的意愿而行,而憋到能发一声呐喊,这显然是需要忍受一点痛苦的。这是个增熵的过程。
针对《梁山伯和他的故事》的呻吟(三)
扫红说在这里读到了诚实,可不可以说是笨拙呢,不玩弄什么,只是一一的道来。我不知道那么南关于结构,主题的形成是不是运用了一些技巧?在我看来,行文显然没有任何技巧,不是流畅,甚至有一些滞。
3说主题的不新鲜,然而在我看来,这篇小说的意义显然不在于颠覆什么,说明什么,它只是一路记述下来,有许多地方令人怦然心动。
瞎子说,心理的直白不如用情节或描写淡淡的表达来的动人。但是,显然这里面并不只有一种情绪在流动,那些不具有主题性的细枝末节,点点滴滴,,他们互不从属,只不过因为这次叙述放在了一起。
“今天,看见了英台,就像一条鱼看见了另外一条鱼一样。 ”
“这道目光,其实是泄露了一个人内心的一切,泄露了一个隐秘的内心的某个地方,比如一种期待的感情,一种想和人分享的某种愉悦,就象高山渴盼流水的经过,飞鸟寻找日落栖息的枝头一样。这种体验,这种两心相悦,是那样稀少,又是那样奇妙——它只在特定的两个人之间产生,而这种发生的机会也是不是那么多见,因此,它对于两个人而言,就有了一种亲密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其他的人是完全无法体会到的。
用他们后来的话就是,看到两个人早就眉目传情了。”
“而他的眼光也将是慈爱的,而且是智慧的,他会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以坚定的目光,让我感到自信,并且对有些问题豁然开朗,出入到一个明澈的境地,就象我在上山时,看到祝英台时的那样,也象我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有心领神会处,看到祝英台的眼神一样”
“一些事情总在天气和人气都不佳的情况下发生。这种事情的发生,很难和晴朗、湛蓝的天空、健康的身躯、宽敞的中堂、笔直的官路、庄严的祭祀仪式等联系在一起,如果用颜色来比喻的话,它们就是一些灰色的事件。它们本身,我并不觉得是违背常理、不可想象的,就象指着
一个人的鼻子说,你怎么能干出这种事来?摆出一付教训人的标准面孔,不,不是这样。有些事情,做了就是做了,犯不着从各个角度去想什么前因后果,绞尽脑汁一定要想个水落石出出来。事情发生了,它就成了一个事实,,它就好比一件东西,摆放在了那里。这一切发生在两个人身上,发生完了,就结束了。”
“我猜这种事,对他们的心理是一个震动,是一次挑战。毕竟,虽然我和英台做了,按照他们的说法,“那种禽兽也不做的事”,我们心里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这件事,被四九不小心泄露出去以后,无形中却构成了一个冲击。比如,今天我们看到成群的疯牛被屠宰的时候,人们的心头会浮上各种想法,其中一个最多的想法也许是,可别让咱们国家、咱们自己的牛也染上这种病,接下来就是,还好,咱们这里还真没有这种病,于是便颇有一些隔岸观火的优越感。这个例子,不甚恰当,我也懒得找一个更合适的了。我们不是自比为疯牛,不过,想想要是你是一头疯牛,或者嘴巴和脚上不明不白地开始发红、溃疡的时候,自己的痛苦自然不用说,还要被另外一种更高级的动物毫无理由地被集体屠杀、烧死,实在是一件很不牛道或者猪道的事情。说句公道话,它们怎么了?”
“当时,我就是沉浸在这样一种矛盾的活动之中。我爱英台,可是我不能不和他告别,这是一种痛苦。不是说什么高于什么,而是这是我们不得不去接受的。何况,当时我受熏陶的一切,已经在我可能采取的行动上划了一个边界。这种边界,有的地方,我突破了,比如我爱上了英台,因为这里是所有约束中最软弱的一个地方,一个人,只要他没有完全被驯服,比如,从野猪变成家猪,从而丧失锋利的牙齿,被圈在围栏里,他就有可能在这里突围而出,从而使那些被圈起来的吃惊不已,艳羡不已,从而被那些有心效仿的人视为偶像,而被那些已经死心的、变质的人诋毁。有的地方,在那些显得绝对的地方,比如,从一降生就开始被熏陶、灌输、潜移默化的观念,是很难逾越的,有时,这些观念本身甚至就真的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种理由,我们已经无法同它们分开,我们只好背负着它,直到我们在垂垂老矣的时候,把它传递下去。”
“这些叙述里不太全面,因为主要的不是故事,和技巧。”
“鸟的影子滑过了水面,于是水中的青草被惊动了,隐隐约约的鱼儿,惊慌地四散逃走,过了一会儿没有动静,于是又恢复了自由自在的样子,并有一些鱼儿聚到一起;另外的一些鱼儿,有的游远了,看不见了,有的游到靠近岸的地方,突然看见一个巨大的阴影在移动,于是调尾而逃。
  自己的阴影也有这么大的影响。”
瞎子:
Re: 针对《梁山伯和他的故事》的呻吟(二)
在我看来,这篇小说里没有什么“领悟和思考”,有的只是对于个人精神状态的沉迷。这种对于自己本身内心近乎自恋的关注,的确抒发得罔顾了任何技巧。你在几个回贴里引用的小说原文,都是属于这个范畴。如果凭此与“外省书”相提并论,我个人并不能同意。

《那些的萍水相逢》 风吹佩兰
评论:有种漂浮的感觉,感情象水一样淡,文字象感情一样淡。这样的文字是要求有敏锐的触觉才行,能发现平淡中的精彩与刺激,并能表达出来才行。可惜风吹佩兰欠缺这以特质。

《成人仪式》 丛林
评论:语言有些过,有些象瞎子写的那篇游记。这种语言更适合写那种调侃里子的文章,可惜作者却是认真的。

《千疮百孔》 菊开那夜
评论:这就是千疮百孔了?文章的含量也就能容纳两三个窟窿吧,这个问题和字数无关。

《这是个开摩托车的家伙》 雨中独木舟
评论:写的非常不错,不急不徐的气氛就出来了,节奏也很好,结尾稍微快了一点,如果深入渲染一下效果更好。

《少年往事:第一章 童党(全文)》 水手刀
评论:这篇和《这是个开摩托车的家伙》相比就看出差距了,作者控制能力差一些,因此要借助特色的语言和语言的节奏还渲染,更重要的是作者对这些手段的控制都不是很好,文章虽然因此具备了极大的煽动性和感召力,却经不起细读。但题材上沾了便宜,因此就文章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过看开头的目录后面还要写很多,风格恐怕很难统一了。

《狼竞天择》 网言无忌
评论:我曾给这篇文章回文说象一篇寓言,作者给我回信说这就是一篇寓言。如果真的要写寓言完全没有必要写这么长,文章的情节并不复杂,现在的结构显得非常松散,语言更是罗嗦,根本就不是寓言的写法。如果能缩减四分之三的篇幅,会好看许多。

《我曾经倾国倾城》 卢小狼
评论:有话直接说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