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悠悠》看过了,再读《支离破碎》的时候就不得不捂上耳朵。
《支离破碎》被定义为“NO小说”。这是个莫名其妙又摸棱两可的概念,还好书的首页怕读者误会,很好心的指出所谓“NO小说”的意义:它不是你读过的一本小说,它不讲述“生活是什么”的故事,它不用肯定的方式表达存在。因此,它能告诉你的,仅仅是作者无法确定的生活经验。
由此看来这就不是小说拉,那是什么呢?直到看完才恍然大悟:哦,完全是一堆废话,对生活的抱怨,更多的是对性生活的抱怨吧。
正如作者石康所言“孤独寂寞,单调乏味,不值得一提”。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但书我已经从书店买回来,(十五元,不贵不贱,价格正好);并且用一天的时间细细读完,(二十四小时刨除吃饭,睡觉,上厕所,大概所剩十二个小时)而我所付出的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总结出来的结果就是:像一直嚼了十二个小时的口香糖,最后”啪“地一声吐到纸篓里。
由此我必须佩服出版商,竟然能将一块“口香糖”如此掩人耳目的包装好,并在赚得无数的眼球同时,也赚得了鼓鼓的腰包。这也不失为一种艺术。
一些哼哼哑哑,不痛不痒的所谓“生活经历”和为数不少的脏话,以及没有任何意义的做作煽情手法,成就了这本支离破碎的书。
而当初吸引我买它的原因80%出在作者和书名上。“支离破碎”“晃晃悠悠”这些无关痛痒的词正好抓住了当今人们对生活那种无关痛痒的态度。也许是我实在才疏学浅,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深度,我倒觉得,说这本小说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不如套用文中一句话是作者“为阴茎而奔忙”的体验,来的更贴切一些。
我没有读出更多的值得推敲的含义,反到文章开始没几页一直到结尾都在描写作者在哪里“找姑娘”,如何想办法将其带回家,一夜情过后再奔向另外一个目标...如此周而复始,到文章最后终于得出结论“只想为无聊插上翅膀”。
书中到是毫不避讳谈论性。这当然可以理解。如今流行这个。比如隔壁王二家盖起二层小楼,那对门张三砸锅卖铁也要盖个三层的。看多了新潮的文学。某某在书中用几页谈性,某某某就必须更加彻底更加大胆更加毋庸质疑的用整篇文章来谈性。这倒像张三家盖房子。虽然没有达到色情的程度,但是腥膻味十足,“只性不爱”的观点完全充斥其中。我完全不敢恭维这就是当代所谓的迷茫,叛逆,大胆与率真。相反倒觉得应该是滥情的最显著表现。
如果这就是作者要标榜的“另类文学”,又或者要表达出来的“迷惘的一代,嬉皮的一代,无聊的一代”的话,我倒不如拿着这买书的钱去买几张盘看看。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多看看村上春树的小说。同样是描写孤独,同样是描写性,但为何从他的书中却读不出任何暧昧和色情呢?在村上的书中,性就是性,不会做任何煽情的描写和用任何恶俗的词形容,所以读村上的文字让人感觉很自然。
《支离破碎》看完了。感觉如同一直在面对一个小脚老太太听她喋喋不休的唠叨和抱怨。让我不得不怀疑作者有赚稿费之嫌。没有任何感觉。我不禁要问:这是小说吗?说到这里,作者和出版商一定会在背后偷笑“这就对了,早就告诉你这就是NO小说了嘛。”
哦,原来如此。
如果说这本书唯一还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我想就应该是书名拉。“支离破碎”!你看看,概括的多准确。可惜读后才知道,原来这个“支离破碎”指的并非文章中作者的生活,应该是说整个小说的结构是--“支离破碎”的才对。说到这里,作者和出版商又会在背后偷笑了“这就对了,早就告诉你这就是NO小说了嘛。”
哦,原来如此。
今天在街上再次路过书店。宣传画上大张旗鼓的在介绍石康的这本《支离破碎》。我迅速地捂上耳朵,并飞快逃掉了,生怕再听见有人在我耳边醉生梦死的抱怨其“为阴茎而奔忙”的无聊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