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玫瑰水手

 

  茶有茶道,讲究汤、器、茶。汤要腊梅枝头雪,腊梅傲雪,汤也沾了 梅花的清幽;器要窖器,白者为贵,汤清叶绿,分外鲜明;茶要蒙山顶上 茶,山高雾淡,茶亦有飘逸之气。泡好的茶讲究色、香、味。色要青翠, 清绿透彻;香分真香、兰香、清香、纯香,真香为上;味有香、清、甘、 活,香而清、清而甘、甘而活方是名品。 这是杨八爷的讲究。

   茶有“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客”之说,茶馆正为 茶客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大众去处。茶馆人多,就顾不得讲究茶道,几摞茶 碗,浅浅地撒些茶末,水是在炉子上一直开着,来个人就提起大铁壶高高 地冲。杨八爷在茶馆喝茶,却偏偏讲究茶道。汤,绵阳冬天几乎不下雪, 就转而求其次:扬子江中水。杨八爷去的茶馆是东方大桥桥头茶馆,茶园 用水就近到涪江里去提。他赶着向提水的伙计喊:“要江中心的水,性活, 污染小。”伙计对他笑笑:“您给我造条船?”器,杨八爷到茶园喝茶是 自带茶壶,壶倒是窖器,很有些年头,里壁厚厚的一层茶垢。一次差点被 儿媳洗了,亏得他赶紧拦住:“就靠这点茶垢出味儿。”茶,杨八爷也自 带,但这位老爷子的退休金,每月买半斤特级绿茶就没什么富余。有一次, 一位来客送了他一包龙井,他省着足足喝了半年。事后他埋怨送茶的人: “喝别的茶都没味儿了!”

  到茶园来的多是退休的老头,一大早进园,人人一只鸟笼,揭开半边 罩子,一溜儿挂在树上。杨八爷也有一只鸟,是画眉。每天第一壶差,他 都倒一盏给鸟儿。也许是喝茶的缘故,这只画眉叫得特别清越婉转,别的 鸟都比不上。

  喂完鸟,杨八爷就眯着眼,细细地啜一口茶,轻轻地在口中灌漱一遍, “咕咚”吞下去,再徐啜慢饮。几口热茶下肚,就讲开了茶道:沏茶有下 投、中投、上投。冬季下投,先茶后汤;春秋中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 夏季上投,先汤后茶。汤有三辨:一曰形辨,有虾目、蟹目、鱼眼、连珠、 涌泉;二曰声辨,有初声、转声、振声、骤声;三曰气辨,有轻雾、淡烟、 凝云、布露。真资格饮茶应以糕点果脯点茶,好比饮酒要有下酒菜…… 人人都听得津津有味,讲究的还赶着去买了茶壶,拿来要杨八爷鉴定。 杨八爷乜了几眼,拿在耳边听一听,不说好坏,搁过一旁,却讲起了他那 茶壶的史话。说他爷爷是清廷二品顶戴,蒙皇上龙恩赏赐了这把御壶。八 国联军进京时,举家逃到内地,大小家私都丢了,老爷子单单带了这把茶 壶。这壶有特点:内壁有四个龙头,没泡茶时,“呜呜”地作龙吟,茶一 泡下,四个龙头就活了似的摆动。泡出的茶醇、匀、鲜、活。讲完,把茶 壶递过去:“您尝尝。”尝的人接过去,先细细地看,又细细地品。有人 点点头,有人却说:“没味儿。”杨八爷笑笑:“您再品品,不品就没味 儿。” 不知怎么一来,杨八爷这把茶壶的名声就传了出去。茶园的生意就热 闹了,有人专为看这把茶壶来。一位文物专家看了,“咿呀”一声:“当 年这茶壶一共是四把,是景德镇的贡品,光绪皇帝都赏了近臣。其他三把 不知下落,没想到这一把竟在您老先生手里!”一语既出,举座皆惊,唯 独杨八爷一面静气地喝他的茶。就有人出高价买,被杨八爷一口回绝。 有了杨八爷这把茶壶,茶园算是有了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味 道。来这里喝茶的老头儿越来越多,杨八爷少不得每天还讲他的茶道,不 论新来的,还是老顾客,都听得有滋有味。 突然有几天,杨八爷没到茶园来了。 茶园里的老头虽然天天聚到一起,但并不问人的姓名住址。来了就点 点头,或者道声:“您来了”;走就各自回家。如果有人突然好几天没来, 大家心里就明白:这人去了。所以杨八爷几天没来,大家自然都想到这一 层,但谁也不点破。

  不料,几天后,杨八爷又来了,脸瘦了许多。有人问:“病了?”摇 摇头。原来儿子竞选厂长,把茶壶送了人!老爷子没了茶壶,几天没喝茶, 在家闷着。闷不过,又来了。

  堂倌赶紧泡来盖碗茶,替杨八爷抹了抹桌沿。杨八爷饮着茶,却再也 不讲茶道。 又喂鸟,却也怪,当杨八爷把茶水注到鸟笼里时,画眉只啜了一口, 就再也不喝了,也不叫,只在笼子里上下腾跳。

  第二天,把罩子揭开,画眉就蔫蔫的,伏在笼底,不吃不喝。杨八爷 就叹了口气:“唉!鸟儿也讲茶道。”

  又隔了几天,笼里换了只八哥。杨八爷就只喂水,不喂茶。这只八哥 挺聪明,见人就打招呼:“您好!您好!”但大家总觉得这声音很刺耳。 杨八爷倒象没了感慨,只默默地喝他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