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屁股:唐突佳人,吓着孩子 十红一灰
  

  前几天去赴一个饭局,坐到车上,才想起距离饭局开始的时间还早。国人虽然有着“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的古训,可是如果去得太早,把冷板凳百无聊赖地坐热,凉气顺着肠道逆流而上,总归是有得胃疝气的危险。思前想后,就在中途下了车,转身拐进中大附近的书店,顺手买了一本《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高信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版)。之所以买这本书,一则因为书不厚,价钱不贵,二则因为这本书废话较少——都是插图,没有废话落脚的地方。

  书店里书很多——这句话自然是废话。书店里的书,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废话较少的书,一类是废话较多甚至满篇废话的书。基本上,所有的废话都带着面具,或者道貌岸然,或者缠绵悱恻,或者插科打诨,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对于读者来说,走进书店,面对着琳琅满目、千娇百媚的各色书等,如何从中间挑出一本废话少一些的,实在是一个问题。简单的办法就是,拣薄的、字号大的、字少的、插图多的买。《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全是插图,符合这一标准。

  之所以买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现代文学,一向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代表着六个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享受人间烟火的作家。然而,在我的书架上,这六个人的书实在少得可怜,惟一的一本就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相对于小说散文戏剧来说,诗歌篇幅短小,因而废话较少)。看着《女神》形单影孤,我于心不忍,每次逛书店,总是惦记着再买一本“鲁迅”,和《女神》摆在一起,配成一对,彼此说说掌故,聊聊天(鲁迅和郭沫若,活着的时候你看我吹胡子,我看你瞪眼。二人先后作古,身后之书如果能够尽弃前嫌,团结起来,组合成一个小家庭,和和美美过日子,也算是文坛的一段佳话)。这次忽然拣到这本《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得偿所愿,怎一个高兴了得。

  这本书的名字叫《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顾名思义,都是关于鲁迅作品的插图,这些插图并且都是木刻版画。中国的版画,向来以木刻为正宗,我手头藏有的十多部版画集子,都是木刻。只不过,在古代,中国没有版画家这一说法,所谓的版画,大致来说是两人合作,一个画家,一个雕版师傅。版画的工艺水平,全然体现在雕版师傅的活细不细上。然而,不管手艺如何,在当时,雕版师傅们的地位总是低下,属于手艺人,比文人低一头,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作品不享有署名权。鲁迅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由于鲁迅的提倡,中国有了专业的版画家,各大美术院校都开设了版画系,版画家也名列艺术家的行列。

  只不过,这时候的版画,和中国原有的版画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鲁迅介绍和鼓动木刻版画,选用的样本大都是来自东欧,因为里面可以看见“黑暗的政治和奋斗的大众”。然而,鲁迅不了解的是,版画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带着土腥气,带着民间文化的诸多痕迹。东欧的民间文化,盛产吸血鬼,反映在版画上,就是阴郁鬼森,线条粗陋,不把人吓一个跟头不放手。这一类的版画,经鲁迅之手进入中国,渐渐地成为了中国版画的主流。因为是为鲁迅的作品画插图,《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里面的版画大都秉承鲁迅遗训,走东欧路线,如果夜间挂在墙上,不仅“女神”退位,连孩子都不敢大声哭。

  其实,鲁迅也知道,这样吓着孩子不好。他曾经和郑振铎联合刊印过《北平笺谱》,却是实实在在的国产版画,温文尔雅,丰神俊朗。年前,我看到过东北一家出版社重刊的《北平笺谱》,超豪华装帧,价钱不菲,思前想后,没有买。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当时很有钱,他的心里也明白,值钱的版画摆在屋里,给孩子看;大众的版画宣扬出去,用来吓唬别人——最起码,我就不敢把《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和《女神》摆在一起,害怕唐突佳人,吓着孩子。